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高敏感是种天赋》:三个帮助高敏感人群更好地生活的启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高敏感是种天赋》:三个帮助高敏感人群更好地生活的启发

引用
1
来源
1.
https://readingoutpost.com/highly-sensitive-people/

你是否曾觉得自己过于敏感?是否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影响,感到焦虑和压力?是否在社交场合中容易疲惫,需要独处来恢复精力?如果你有这些感受,那么你可能属于高敏感人群。《高敏感是种天赋》一书,将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学会如何利用高敏感的特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高敏感?

高敏感指的是拥有敏锐的感知能力的人。他们通常拥有丰富的幻想力和创造力,并能够把所见所闻转化为深刻的内心体验。然而,他们也容易受到过度刺激,感到焦虑和压力。高敏感人群的优点包括细腻的洞察力和同理心,而缺点则是容易自我批判和对环境变化过于敏感。

美国心理学家杰洛姆·凯根(Jerome Kagan)以五百名四个月大的婴儿为对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面对环境变化时,每五名婴儿中就会有一名与其它婴儿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例如:气球破掉、床边突然挂上陌生颜色的安抚玩具。五名婴儿中的四名不疑有他,看起来依旧安稳放松;但是另一名婴儿却会不安地挥动着四肢、哭闹不休。

大约每五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属于高敏感。他们小时候比较容易受到刺激而哭闹,也可能会躲在妈妈后面,不太好意思跟陌生人打招呼。但是,他们长大之后反而会展现出不同的特质,作者在书中写道:“小時候容易因外在變化而出現劇烈反應的人,長大後反而對人生有更深的思考。”

另外,很多人会误把高敏感跟内向者混为一谈,书中也做出了澄清。有70%的高敏感族是内向型,而30%是外向型。像瓦基本身是内向型的高敏感族,比较喜欢人數少的场合,也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相反的,外向型的高敏感族,他们可以拥有深層的內在世界,也兼具了社交性及外向性,他们在群体活动的时候感觉会比较自在。

然而,高敏感就像是一把双面刃,如同作者提到:“虽然对刺激容易有剧烈反应,但高敏感族体会到的幸福感也比一般人更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并不是压抑自己的高敏感特质,而是懂得跟它共处,在最合适的时机和情境之下,去让高敏感的特质发挥它应有的优势。

接纳与调整:高敏感人群的生存智慧

停止继续努力

书中第一个让我很有收获的观点是,接受高敏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不要勉强自己去改变,而是停止继续努力。停止想要逃離或改变这种特质的努力

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以下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书中提到,高敏感族能感受到事物细微的重点,接收到的资讯会一路直達內心深處。他们拥有丰富的幻想力,并具备把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的想象力,还会天马行空地进行各种创作。因为大脑转速过快,所以他们脑中的“记忆体”空间比一般人的更快满,更容易受到过度刺激。

就像是在很多人的场合,高敏感的人可能懂得察言观色,能感受到很多人际沟通上的细节;但是在同一时间,却因为不断接收大量的外界刺激,反而会超过了自己的脑容量负荷,特别是在有很多陌生人在场的时候,大概不出三十分鐘或一小時脑容量就满了。

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就很明显,在那种人很多的社交场合,虽然我可以撑个一两个小时跟别人交談甚歡,可是我很快就會感觉到疲憊,想要快点找個地方靜一靜。如果这个时间我還强迫自己继续撑着,硬是要表现得很有活力的样子的话,之后那种精疲力竭的感觉就会更明显。

这也是作者要提醒我们的,接受这这就是自己与生俱来的特质。

如果觉得累了,告诉别人自己需要休息一下,不要不好意思。如果觉得活动已经很尽兴了,不想跟别人去“续摊”,就鼓起勇气拒绝,不要不好意思。不要觉得自已“不合群”,而是“停止继续努力,允許自己維持你本來的樣子”。

我很喜欢作者给出的这个段鼓励:“停止努力成为众人期待的那個‘好’的自己,只要真誠以對,肯定有更多能為人生帶來喜悅的新體驗正等著你。你會体验到过往人际关系中从未经验的,你会知道原来就算别人看到你不完美,也一样会喜欢你。”

降低标准能减少自我批判

书中提到高敏感族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自我要求”很高的人身上,会对自已造成不好的影响。

书中指出,高敏感的人容易对自己的高标准感到压力,因此陷入了自我批判的恶性循环。他们经常要求自己达到完美,但这种过度的要求反而会使他们感到疲倦和失望。像是偶爾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就会觉得一直挂在心上,延伸出很多内心小剧场,甚至还会批判自己。

像是在另外一本书《我,刀枪不入》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都是自己最糟糕的酸民和怀疑者。”而我自己刚好又是高敏感而且自我要求很高的人,这句话描述的现象,真的一直出現在我的生活当中。每次某件事情做得不够好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声音想要跳出来骂自己。

作者在书中写道:“对自我的标准有多严格,对自尊心产生的负面影响就有多深。过度要求自己的结果就是一再对自己失望,最后就疲乏了。再加上高敏感族本来就容易自我批判,用不了多久就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我覺得自己比较幸运的是,我可以把那些内心对自己的酸言酸语不当一回事,我选择“不相信”那些念头。

作者提供我们另外一种解决方法,那就是“降低标准”。

我们可以练习以毒攻毒,持续反覆打破自己订下的原则。原本你很担心自己打破規則、降低标准就不完美了。但事实你反而会发现,就算不完美,大部分的人也还是喜欢你。当你越来越放鬆,也就更能积极地与人接觸。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出現一个人告诉你—他跟你相處起來很舒服。

就像是我要去社交活动的场合,原本的心中的完美是希望自己跟“每個人”都聊得来,但是这样压力很大。但是降低标准,就是要求自己只和“少數幾個人”聊得愉快就可以了,这样反而能更輕鬆地享受聚會。

或者像是我在写读书心得的时候也是一样,以前我会求自己把作者的重点“全部”都要提到。如果没做到的话,就会觉得心里一直有疙瘩,之后还是會一直挂念。但是降低标准,就是说服自己只需要挑選“其中几个”真的有共鸣的地方去写就可以了,其他无感的地方,就捨弃掉也沒关系。因为没有人会帮我评分写得好不好,但我内心里知道自己写得开不开心。

透过冷却来处理愤怒的情绪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太会表達愤怒情绪的人。我以前没有仔细分析过背后的原因,但是透过这本书,我发现了一些让我很有收穫的觀點。

作者提到高敏感族不太会跟别人争吵,而背后是有原因的。因为在高敏感族正想要对别人生气的时候,他们不只是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愤怒情绪,由于感官太过於敏銳,导致他们连对方的情绪都感受到了!他们也因为太有同理心,如果他们知道对方是因为自己而受傷,就无法对别人受到的苦痛坐视不管,最后终究伤了自己。这个伤痛太过强烈,甚至夹杂了罪恶感与羞耻心等複雜的情绪。甚至,有些人害怕伤了对方,有些人则碍于伦常道德的束缚,不想为了赢而不擇手段。

根据作者諮商的经验,她还发现:“有些人觉得吵到最後,发现重点早已经不在爭吵的内容,他们不想淪於人身攻击。高敏感族的人心思敏銳,总是考虑着各种可能性,再加上无法与自己的价值觀妥協,会吵输那種短时间內发生的争吵也很正常。”

这个观察真的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不太会发怒,是因为同理心而害怕伤了别人;不太想争吵,是因为内心同时在反省自己,并且思考着其他的可能性,而感到犹豫。作者认为这种懂得敏銳观察和思考的特质並不是坏事,反而要懂得运用。

例如,如果跟对方的争吵即将越演越烈,可以先跟对方约好下次讨论的时间,各自休战去散步或是慢跑,而不是当下就要分出高下。作者给很多高敏感情侶或夫妻的建议是:“只要能暫时从争吵中逃脫,你就会开始进行自我內在的对话,对自已跟另一半表达情感时必须把心静下来。”

对于高敏感族而言,卷入纷争本来就不是明智之举,反而要透过适度的冷却,发挥自己的优势。

后记:高敏感是种天赋

《高敏感是种天赋》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高敏感不是缺陷,而是一种天赋。通过理解和接纳自己,高敏感族可以将这种特质转化为强大的优势。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欣赏这种细腻的特质,并尊重和珍惜身边的高敏感族。

不管对高敏感族或是其他敏感纤细的人来说都一样,敏感不是我们的错,正是因為敏感才让我们的人格更加丰富。作者鼓励我们:“既然拥有独特的特质,那就要把握享受敏感特质的机会。”高敏感族虽然在某些地方比他人优秀,但面临的困难很多也是事实。敏感气质不是靠治疗就能改变,身為高敏感族的我们必須适度地休息,我们也必须比一般人更需要好好地关爱自己。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和另外一本《别对每件事都有反应》简直绝配。特别身為高敏感的人,如果对每件事都有反应,肯定會把自己累死。相反的,当我们懂得对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有反应,排除掉其他不重要的事的时候,我们的反应会更细腻、更有想象力、更有同理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