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合并PVTT的分型与治疗策略全解析
肝癌合并PVTT的分型与治疗策略全解析
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细胞癌最常见的血管侵犯形式,发生率高达44.0%~62.2%,且病情发展迅速,预后较差。本文将详细介绍PVTT的分型方法及其相应的治疗策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疾病。
PVTT的分型方法
PVTT的发生部位和侵犯范围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精确分类以指导治疗。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两种分型方法:
日本肝癌研究小组的Vp分型
这是国际上最早并广泛采用的PVTT分类方法,将PVTT分为五个级别:
- Vp0:门静脉内无癌栓
- Vp1:癌栓局限于二级远端门静脉分支
- Vp2:癌栓累及门静脉二级分支
- Vp3:癌栓累及门静脉一级分支
- Vp4:癌栓累及门静脉主干或原发灶对侧(或两侧)叶的门脉分支
中国的程氏分型
程氏分型解决了Vp分型无法准确区分门静脉Ⅲ级分支癌栓的不足,并创新地将肠系膜上静脉癌栓情况纳入分型,更适合中国临床实践。程氏分型分为Ⅰ~Ⅳ型:
- Ⅰ0型:术后病理诊断微血管癌栓
- Ⅰ型:癌栓侵犯肝叶或肝段的门静脉分支
- Ⅱ型:癌栓侵犯至门静脉左支或右支
- Ⅲ型:癌栓侵犯至门静脉主干
- Ⅳ型:癌栓侵犯至肠系膜上静脉
刘程分期
刘允怡院士和程树群教授结合诊疗流程建立了适用于HCC合并PVTT患者的新的分期体系——刘程分期。这一分期体系综合考虑了肝功能、患者总体健康状态、肿瘤可切除性、肝外转移及PVTT严重程度等因素,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刘程分期具体分为0~Ⅳ期:
- 0期(极早期):可根治切除HCC伴有微血管癌栓
- Ⅰ期(早期):可切除HCC伴有PVTT
- Ⅱ期(中期):不可切除HCC伴有PVTT
- Ⅲ期(晚期):不可切除HCC伴肝外转移
- Ⅳ期(终末期):PS评分3~4分、Child-Pugh C的HCC伴PVTT患者
此外,I期至III期患者进一步分为A期(无门静脉主干浸润)和B期(有门静脉主干浸润)。
HCC合并PVTT的治疗策略
目前针对HCC合并PVTT的治疗,全球医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主要因为治疗方法的选择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国内外指南差异
国外指南倾向于推荐使用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或采用靶免联合治疗。相较之下,中国的治疗指南则提倡采取更为综合的多学科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干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放射治疗(RT)以及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手段。
中国HCC合并PVTT诊疗指南(2021年版)
中国指南强调,治疗策略应以肝功能为基础,综合考虑肿瘤特点和PVTT分型。指南推荐采用多学科诊疗(MDT)方案,具体建议如下:
- Child-Pugh A级、肿瘤可切除的PVTTⅠ或Ⅱ型患者:首选手术治疗
- PVTTⅢ型患者:可根据癌栓情况选择手术、TACE或放疗降期后再手术切除
- 肿瘤不可切除的PVTTⅠ、Ⅱ、Ⅲ型患者:首选放疗+TACE/HAIC、区域性治疗
- PVTTⅣ型患者:根据实际情况行放疗和系统药物治疗
- 合并远处转移和一般情况较好的Child-Pugh B级的PVTT患者:可考虑行系统治疗或加区域性治疗
- Child-Pugh B级的PVTTⅠ或Ⅱ型患者:首先给予改善肝功能治疗,肝功能转为Child-Pugh A级者可行相应治疗
- Child-Pugh C级的患者:仅行中医中药及对症支持治疗
- 药物治疗:T+A、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类似物、多纳非尼、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适用于肝功能Child-Pugh A级和B级的各种类型PVTT患者;瑞戈非尼、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适用于一线耐药的PVTT患者
具体治疗方式
- 手术治疗:肝功能良好的PVTTⅠ、Ⅱ型HCC患者应首选手术治疗。术后可进行微血管侵犯(MVI)和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检测,并考虑辅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 HAIC vs TACE: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或不愿行手术治疗的Ⅰ、Ⅱ型PVTT患者以及Ⅲ、Ⅳ型PVTT患者,TACE和HAIC能提高生存期。HAIC在提升短期生存结果方面表现更优,但长期疗效仍需大样本研究证实。
- 放射治疗:在缩小癌栓、恢复门脉血流及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最佳剂量和分割尚未统一。
展望
目前针对HCC合并PVTT的治疗策略已取得一定进展,未来有望在多学科联合治疗、系统治疗及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建立预测模型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疗策略。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