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当“导师”被叫做“老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当“导师”被叫做“老板”……

引用
1
来源
1.
https://k.sina.cn/article_2803636482_a71c190201901b3cs.html?from=news

知网上,一篇名叫《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的硕士论文,下载量达到了惊人的6.9万。
当前,导师和研究生间的关系愈发冷漠化、利益化、紧张化和简单化。
“感谢我导让我毕业之恩”和“日后你惹出祸来,不把师傅说出来就行”,成了最能代表两边心声的句子。

“我导”只是一个表面称呼,私底下,研究生们更愿意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并自嘲自己是学术农民工、免费劳动力。
从研究生入学到博士毕业乃至未来工作,导师这一角色几乎贯穿学生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
然而,作为我国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研究生导师本身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工作,需要指导的学生多了,能够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挂而不导”、“招而不导”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份调查报告里无情地指出,有43.2%的研究生与导师每个月只交流1~2次,甚至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一学期都没有与导师见过面。
“一个没有文章的博士,就像后宫没有子嗣的妃子。”
当前的学术评价方式盛行“以论文论英雄”,在强调科研成果又快又多的评价体系下,面临着巨大科研压力的导师会不由自主地向学生转嫁压力,重“使用”而轻视培养,不良的学术生态由此而生。
一旦与导师在课题方向、工作量、署名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产生矛盾和分歧时,在导师掌握着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生杀大权”的情况下,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导师的支配和命令。
权力和义务
“在研究生指导方面,本人以前从未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课题组青年教师指导,往后也不会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他人指导,本人名下研究生的指导将全程亲力亲为。”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吕震宙教授走红,个人主页上的这段话被让无数人破防,“我怎么没有遇不上这样的好导师?!”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和培养类型变化,原本再正常不过的“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已成为奢求。
有的导师科研任务重,把研究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将项目任务摊派给学生,却只给他们微薄的报酬;有的导师要求学生拎包、打杂、买饭,拿论文、毕业来“卡”学生,甚至是接送自己家的孩子,兼职保姆、司机和家庭教师……
师生关系异化为“压榨式”、“雇佣式”的主仆关系,引发的系列悲剧事件时时见诸报端,让人叹息。
也难怪有网友感慨:“研究生最开心的,只有拿到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的那天”。
把权力收进笼子里
能否碰到一个尽心尽责的导师,始终是一个概率性事件,靠运气,拼人品。
2017年,时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蔡茂华发表的论文《大众化教育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调查与分析》中指出:导师认为师生关系中,师徒关系和家长与子女关系是主要关系,占70%以上;研究生认为师生关系中,普通师生关系和老板员工关系是主要关系,占50%以上。
导师和学生间的代际沟通以及视野差异,都让两方沟通变得困难。在正式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前,某种程度上双方都是在“开盲盒”。
站在导师的视角上来看:
“读研期间,虽说自己的身份还是一名学生,但是把自己看成一名公司员工会更合适。在现在的科研大环境下,导师需要拉项目、找经费,去养活课题组学生,我们课题组一年花在学生身上的钱就在300万以上,包括学生工作和试验投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产出,完成项目、发表论文,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导师以成果为基础才能去申请更多的项目,拉进更多的经费。这样,雪球才能滚起来,导师和课题组才能日益发展、壮大。”
“曾经有研究生导师向我倾诉,他的学生中有的只是想要一张文凭,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业要求,他们不愿意。有些可能就是为了就业,导师就要考虑怎么样结合学生的学业和平台的就业,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好的工作。”
传统意义上的导学关系,多了几分社会和现实意义的考量。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权利不对等的情况下,学生始终是弱势的一方。
大到研究方向、论文撰写,小到“要不要实习?”“周末是休息还是继续到实验室报道?”,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矛盾随时都有被激发的可能。
种种问题均牵涉导师权责认定的问题,我们高校导师经常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该有的权利没有,不该有的权利却过大。
导师客观上,导师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从申请助学金到论文开题,大事小事都需要导师签字。就算遇到导师的不合理要求,学生也无力反抗。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在学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了388万人。
全国拥有博士点的高校并不多,147所“双一流”高校就占据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名额,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培养任务。
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如何让这些人健康成长为我国科研技术的新一代主力军,值得我们深思。
2020年,教育部曾下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其中就要求导师要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对导师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划下了清晰的红线。
而这些精神如何落地,需要各高校去探索具体的措施。
无论如何,用真心换真心,方是正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