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轻机枪的中坚—捷克ZB-26轻机枪
中国抗日战争轻机枪的中坚—捷克ZB-26轻机枪
在众多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捷克ZB-26轻机枪常常作为中国抗日军队的重要武器出现。然而,影视剧中的夸张演绎往往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款在中国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轻机枪,从其设计起源到技术特点,再到它在中国战场上的实际应用。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瓦解,捷克和斯洛伐克于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战争中表现出色的轻机枪给捷克斯洛伐克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一战时期的轻机枪普遍重量较高,因此更轻便、易携带的轻机枪成为需求。
奥匈帝国分裂后分裂出不少国家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兵工厂的设计师瓦克拉夫-哈里克与同事鲁道夫·杰兰开始设计新式轻机枪。经过多次改进,1923年,布拉格1式-23型在测试中证明了自己的可靠性。虽然该枪总成绩未超过麦德森轻机枪,但由于成本更低且为本国设计,最终被确定为陆军制式轻机枪。
捷克国营兵工厂获得授权后,对M24轻机枪进行了改造,最大改变是将弹匣安装位置改为置顶,这一设计有三大优势:结构简单,便于战场修理;适合卧姿射击时更换弹匣;降低火线高度,减少机枪手暴露。
旧日本九六式轻机枪虽然也采用弹匣置顶,但是两脚架依然很高导致该枪火线很高,容易暴露机枪手多半身体
1926年,该枪正式定型为ZB-26轻机枪(Zbrojovka Brno vzor 26)。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口径7.92毫米,全长1150毫米,全重10.5公斤,理论射速500发/分钟,采用20发弹匣供弹;标尺距离1500米,有效距离900-1000米;采用长行程活塞导气式原理、枪机偏移闭锁。
捷克ZB-26轻机枪
捷克ZB-26轻机枪枪口消焰器、枪管螺纹散热片、导气管和准星
捷克ZB-26轻机枪的优点包括战场维护方便、更换枪管容易、坚固耐用、故障率低。但也有缺点,如采用切削工艺浪费材料,枪管散热螺纹制作复杂,弹匣容量较低。
捷克ZB-26轻机枪使用三脚架射击增加稳定性
捷克ZB-30轻机枪
该枪的海外仿制主要体现在英国布伦轻机枪上,中国也在抗战爆发前从捷克进口了约3万挺,并在国内仿制生产了约4万挺,使其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轻机枪中坚力量。
这张图里是八路军拥有的机枪,其中最多的还是捷克式,另外还看到苏联DP-27/28轻机枪和比利时的FN1930轻机枪
需要指出的是,战场上轻机枪主要用于中等距离压制敌人,通常两人一组(主射手和副射手),副射手兼任弹药手和观察手。影视剧中的夸张演绎往往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