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用户遭遇不明扣费问题,官方回应将加强管理
中国移动用户遭遇不明扣费问题,官方回应将加强管理
“我这个月话费怎么又超了?
明明流量还有剩余啊!”家住北京的张女士查看手机账单时一脸疑惑。
打开详单一看,里面竟有几项她从未订购的增值服务,每月默默扣费近40元。
这样的情况不只张女士一人遇到,中国移动用户中这种“被扣费”现象正引发广泛关注。
用户投诉集中爆发,话费“黑洞”何在?
手机账单上那些看不懂的收费项目,正成为不少中国移动用户的心头痛。
从社交媒体到投诉平台,关于中国移动莫名扣费的投诉不断增多。
有些用户发现自己不知不觉订阅了彩铃服务,有的则被默认开通了各类会员,还有人发现自己不知何时成了某些增值业务的“忠实用户”。
王先生告诉记者:“我只用手机打电话、发信息,偶尔看看新闻,每月话费却总是超出基础套餐。查了才知道,不知啥时候开通了个'和彩云'服务,每月扣我9块钱,这已经持续大半年了!”
据用户投诉集中的地方,这些“隐形费用”大致有这几类:
- 未经同意的增值业务订阅
- 含糊不清的套餐说明导致的超额收费
- 优惠期结束后未通知就恢复原价
- “免费体验”后自动转为付费服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移动营业厅工作人员透露:“很多用户确实不知道自己开通了这些服务,有些是在办理业务时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指标默认勾选的,有些则是在用户不经意点击某些链接后自动开通的。”
隐蔽的“扣费机制”,消费者防不胜防
这些“被扣费”是怎么发生的?记者调查发现,主要有这几种途径:
手机应用内隐藏的订阅按钮
不少用户反映,在使用中国移动官方APP时,一些看似普通的按钮实际上会触发增值业务订阅。
这些按钮通常设计得极为吸引人,比如“免费领取”“限时体验”等字样,用户一旦点击,就可能被默认开通某项收费服务。
短信回复陷阱
李大爷告诉记者:“有次收到条移动的短信,说我可以免费看电视剧,就回了个'1',谁知道后来每月扣我15块钱,打客服才知道这是个付费服务。”
套餐“优惠陷阱”
“129元的套餐,前三个月只要98元”,这样的优惠看似实惠,但很多用户在优惠期过后并未收到提醒,导致账单突然增加,让人措手不及。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学教授王建国对记者表示:“这种营销手法其实是'先入为主'策略的应用,利用消费者的惯性心理设置默认选项,并把取消流程设计得复杂繁琐,从而增加用户流失成本。”
如何自保?这些方法值得一试
面对中国移动的各种“扣费陷阱”,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定期查看账单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建议,用户应养成每月查看详细账单的习惯,特别注意那些小额但长期存在的费用项目。
谨慎点击各类“体验”按钮
互联网专家李明指出:“不要轻易点击'免费体验''限时优惠'等按钮,这些往往是增值业务的入口。如果不小心点击了,要立即查看是否有自动续费的条款。”
主动关闭不需要的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拨打10086客服电话,要求客服人员查询当前账号下所有已开通的增值业务,并取消不需要的服务。
保留证据,投诉维权
如发现被违规扣费,应及时收集证据并向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反映。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向其提供收费服务。
官方回应:系统升级有疏漏,将加强管理
对于用户投诉的扣费问题,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部分用户反映的问题,可能与我们系统升级过程中的技术疏漏有关,也可能是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推广方式不规范。
我们将全面排查增值业务订阅流程,杜绝强制或默认订阅的情况。”
该负责人还表示,中国移动已启动内部整改,包括简化取消业务的操作流程、加强对合作伙伴的管理、改进用户服务体验等措施。
行业乱象需多方共治
通信行业分析师张云认为:“运营商增值业务扣费问题不是个例,而是行业普遍现象。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监管部门、运营商和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
工信部曾多次发文要求电信运营商规范经营行为,严禁违规默认开通收费业务。2022年,工信部就下发通知,要求电信企业严格落实“不得违背用户意愿开通业务”的要求。
从更深层次看,这一问题反映出我国通信市场转型期的阵痛。
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陈刚对记者表示:“随着基础通信业务逐渐饱和,运营商转向增值业务寻求新的增长点,但如果操作不规范,短期内可能增加收入,长期却会损害用户信任和品牌形象。”
走向透明:用户呼唤“明明白白消费”
“我不反对付费服务,但必须让我知道我在付什么费。”北京市民刘先生的话代表了多数消费者的心声。
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用户对通信服务的要求也在提升。透明、清晰的计费方式,简单易懂的业务说明,便捷的订购与退订流程,这些都是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对此评论:“信息透明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运营商应该意识到,在数字化时代,用户体验和诚信经营比短期利益更为重要。”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呼吁,相关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杜绝“看不见的手”从消费者口袋中掏钱的行为。
对普通用户来说,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必要的通信知识,才能避免落入各种“扣费陷阱”。你是不是也该检查一下自己的手机账单,看看有没有那些“不速之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