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青年话语体系,探索科学家精神传播新路径
适应青年话语体系,探索科学家精神传播新路径
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提出,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的精神风貌与特质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塑造国家未来风貌与科技实力的关键因素,面向青年群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一些弘扬科学家精神题材的传播产品还面临着“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窘境,显然与形势要求不符。
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加强合作,突破受众被动接收的传播框架和传播者单向输出的表达范式,与青年受众携手打造入脑入心的融媒视听产品。有的登上热搜,有的获得全网重点推荐。在探索科学家精神题材传播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单向信息传递模式,找到一条年轻人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传播路径。
亟须突破单向信息传递模式
笔者在2023年前往多所高校调研探究科学家精神传播报道中潜在的问题,发现一些弘扬科学家精神题材的传播产品存在表达专业晦涩、人物主体缺失、 缺乏青年视角等问题。
缺乏青年喜爱的叙事场景。部分科学家精神题材的传播产品,虽然学术严谨且专业自洽,但由于缺乏适当的转化导致其内容对于大多数受众而言过于深奥,难以引起广泛阅读兴趣和共鸣。有的产品成了专业成果展示,在科研意义上或许是“满分”,但从传播育人角度看,这种“灌输”则可能“不及格”;有的内容过于陈旧,没有与时下热点相结合,难以使年轻人“听得进”“爱得上”。
缺乏深入人心的叙事元素。在讲述科学家故事过程中,人物主体缺失成为显著问题。尽管部分产品试图利用视频、漫画等新形式吸引受众,但其核心依旧停留于知识科普的层面,缺乏深入人心的叙事技巧,“人”作为核心参与者和体验者的角色被忽视,欠缺科学家个体经历与故事的融入,无法有效触及青少年心灵,引发深层次共鸣与思考。长远来看,这在相当程度上削弱着科学家精神传播题材在培养青少年成为党和国家所需人才方面的潜在价值。
缺乏青年视角的叙事逻辑。尽管部分传播产品讲述了人的故事,但主要聚焦于功成名就的专家或科研攻关过程中非常专业的细节,一定程度上造成一种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不少师生反馈,他们更期望看到科学家与青少年年龄相仿的大学生时代、研究生时代的生活片段,以及院士大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交流、学习乃至唱歌、打球等“非典型”的侧面展示。
缺乏贴近受众的叙事传播。一些科学家精神传播题材的内容缺乏深度、偏于肤浅,在传播过程中缺乏与受众的互动与反馈机制,无法及时了解受众需求,影响传播实效。唯有突破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实现从灌输到互动的转变,才能广泛有效地弘扬科学家精神。
以青年视角讲好故事
结合调研走访和工作中所做的一些探索,笔者尝试构建注重可视化表达和沉浸式体验、以蕴含驱动力和共鸣感为特征的青年话语体系,以青年视角讲述生动立体、可贴近可学习的科学家故事。
注重可视化表达与沉浸式体验。调研中,一位受访大学生指出,其童年时期对科学类期刊的热爱,尤其是其中描绘“相向而行”场景中涉及小狗来回跑动的动态图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场景不仅加深了自己对相对速度概念的初步理解,也为其后续对科学的感性认知奠定了基础,甚至间接影响了高考专业选择。可视化表达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重大科技成果、读懂科学家故事,“科学闪光者”栏目注重在可视化表达的同时,构建多元情景并邀请青年学生走进科技现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寻找科学家身上的人性闪光点,将科学家精神传播题材从说教式向体验式转变。
强调个性与榜样引领交融。调研中,一位工科大学生表示,其投身科研的强烈愿望源自高中时期阅读的大量科学家传记。抱有类似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有教育工作者提出,通过树立更多优秀的科研榜样,有助引领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科研事业中;不少学生表示,既痴迷科学又懂得享受生活、有个性、兴趣广泛的科学家更受推崇。当被问到有关袁隆平院士的哪条报道让人印象深刻时,不少学生的回答是热搜上的#袁隆平飙英语#。
“科学闪光者”栏目努力展现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的多样风采,使科学家这一职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令人向往的光彩与魅力,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科技报国的队伍中。其中一期在讲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污水处理专家彭永臻的故事时,片头以快节奏的剪辑手法,记录了这位年过七旬的院士和大学生打篮球的画面;对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良富的报道,则以“他可能是书法圈里唱歌最好的科学家”开场,用飙歌吸引用户。这两条作品上线后,有网民感慨:“提到科学家,似乎总会和为国捐躯、鞠躬尽瘁等词语画等号,其实新时代真正做好学问的人,并不是没有家庭生活也不交朋友的苦行僧。”
激发受众共情与共鸣。实际上,无论是报道科学家打球还是唱歌,都是呈现一种人格魅力,用个性与榜样的力量来吸引青年受众。这只是第一步,真正让科学报道入脑入心,还需要激发受众共鸣感。“科学闪光者”栏目在设计内容时,侧重讲述这些杰出人物在面临选专业、找工作等人生重大选择时的心路历程,以及如何面对挫折和困境等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话题,以便青年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比如,有关彭永臻院士的故事——年少时在山里伐木头,24岁才走入大学校园,44岁成为教授,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每段都有启发意义,告诉我们只要努力,从不怕晚。
笔者曾牵头策划推出“中国青年说·科学家精神”专题视频节目,其中一期的主题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基础研究,以《选择你爱的,还是来钱快的?科技国家队这样答题》为题,讲述3位科学家拿到“重返”18岁的“时光车票”后仍愿坚持基础研究的故事。节目从“选专业”引入,拉近与青年受众的距离,哔哩哔哩网站科学频道给予重点推广,获得全网推荐。在202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谈到科学家黄令仪那句“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时一度哽咽……中国青年报社微信公众号以《国科大校长说着说着就哭了》为题,抓住这个感人细节予以呈现,令人感同身受;登上微博热搜,获近5800万阅读量。
搭建三方联动协同创新机制
科学家精神传播题材陷入单向灌输模式,往往表现为作品反响有限,或是作品中鲜见年轻人的身影;媒体唱独角戏,青年用户参与感不足。为进一步面向青年学生群体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科协有关方面尝试搭建群团组织—青年学生—媒体三方联动的协同创新机制。
中国青年报社面向全国370多家“学风涵养工作室”发起“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视频征集活动。
创造追“星”机会。2023年,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协“风启学林”社区,面向全国370多家“学风涵养工作室”发起“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视频征集活动,一周时间便吸引10万人次进入活动页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师生积极投稿。此举正是中国青年报打破科学家精神传播题材单向灌输的重要手段之一,激励近千名青年学生深入接触身边的“科学明星”,与青年受众携手打造融媒视听产品,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传播效果。
搭建对话平台。2023年开学季,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科协“风启学林” 社区合作推出《直播:工科新生“开学第一课”》从青年视角出发,发挥中青校媒的渠道资源,向全国多所高校发出参加节目录制的邀请,将科学家与青年学生聚到同一时空下,结合自身经历回答年轻人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专家们没有照读提词器和发言稿,而是像老朋友一样,与身边的青年学生唠家常。聊到材料专业时,聂祚仁院士生动地形容:“你们看,我们穿的鞋是皮革材料,身上的衣服是纺织材料,汽车、高铁、飞机也都由不同化工材料组成。”简单几句话,就让青年学生初步了解了所学专业和就业方向。
加速内容转化。“三方联动”的另一项探索则是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科协“风启学林”社区在弘扬科学家精神题材的内容上实行资料共享,并将青年学生挖掘采集的一手视频资料转化为颇具网感且具有一定专业深度的系列短视频《微光》。其中一期聚焦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的一个朴素愿望——让中国人多吃点肉多喝点奶,并制作成一分多钟的短视频,通过中国青年报社青蜂侠短视频平台传播,系列短片的总播放量超200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接受中青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全社会科学氛围越浓,创新人才就会越多。这正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所在,鞭策着我们进一步构建青年话语体系,努力促进科学家精神离年轻人近些再近些。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