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朝军队数量简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朝军队数量简述

引用
豆瓣
1.
https://m.douban.com/note/864311319/

清朝的军事制度经历了从八旗军、绿营到新军的演变过程。本文将详细梳理清朝军队数量的发展变化,从咸丰以前的传统军队到清末新政时期的现代化改革,以及各阶段军队的实际战斗力和编制情况。

1.咸丰以前的清军数量

八旗军主要分为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八旗,以满八旗为骨干,除了入关前的八旗军以外,还收编一部分投降军队,并扩充了八旗军的兵额。绿营兵力起源于明朝和大顺投降的兵力,康熙时期开始裁员,绿营兵力受到战争爆发影响很大。据陈锋的《清代军费研究》可以对清代早期的军事力量变化做出梳理:

2.咸丰后的清军数量

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传统绿营和八旗军在太平军的进攻之下溃不成军,以同乡为纽带的乡勇逐渐正规化承担更主要的攻防任务。所谓“勇”,是应战时之需,临时从普通人民中招募的雇佣兵。在战争中,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将乡勇正规化和常备化,形成了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战争结束而勇营不裁留以屯防,勇营遂成为国家正式军队,称防军。对绿营兵按照湘军的模式进行重新编练,因而出现了所谓练军。1898年户部报告各省练军和防军有360000人。

但是绿营改编并不彻底,全国还有相当数量的传统绿营,光绪11年、22年、24年光绪帝下谕要各省裁撤绿营就是证明,光绪27年刘坤一、张之洞也奏汰绿营,甲午战争后根据《清史稿》记载,绿营尚有432382人,但是实际战斗力相比之下低很多。这些旧式军队的名额在财政上一直苟延残喘。八国联军侵华之前,俄国参谋总部计算中国的野战部队仅205000人,而把各种“军队”的人数,包括八旗的军人,绿营部队,防军,巡警等等算在内,则有1752000人。可见绝大多数军队实力之差。至辛亥革命前,八旗兵尚余225000万人(据说只有75000人受过军事训练),绿营兵尚有133000人(实际上能不能凑够50000人是有疑问的),相对先进的巡防营有277000人(相对来说实际人数比较多),三种兵力加在一起最多只有402000人,而名义上三种兵力总人数高达632000人。沈谦估计1911年中国有军队1003867人,但是实际能打仗的人不会超过600000人,能野战的部队只有新式陆军

新军诞生于袁世凯和张之洞。在维新变法失败后,荣禄对直隶附近的军队进行改革,他建议把自己所率的四个“军"改编为一个大兵团,称武卫军。这个兵团包括左、右、前、后、与中军的五师(名义上是军),其中除了武卫军右军是袁世凯的新军以外,其他四个军基本上是八旗军(中军)和淮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临淮军(宋庆的毅军)、甘军(董福祥),后面三支都是传统勇军。武卫军尝试进行更深的近代化改革,但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除了新军以外的三支勇军都遭遇惨败,武卫军体系也正式解体,拱卫直隶京都的重任落在袁世凯身上,拥有强力部队的袁世凯地位也水涨船高。

清末新政中,清朝决定创设陆军、成立陆军部(一开始成立练兵处)整编全国的正规武装。练兵处要求全国部队编为36个镇,大约45万人。一个镇12560人,和民国一个师差不多;两个镇为一个军,一个军25335人;一个协5432人。

袁世凯的北洋军首先按照练兵处要求改为镇,一共编成6个镇:第一镇为京旗常备军翼。原为常备军左镇的称第二镇。第三镇以自强军为基础。第四镇是武卫右军改称的,这原是袁最老的部队。第五镇是以第二镇的骨干和武卫右军前锋建成。第六镇系第三镇的人加上自强军余众组成。留在湖北的自强军则改成第八镇和第二十一协。袁世凯和张之洞改革推动了清朝全国陆军建设,到了1911年,全国已经建立了26个镇,但是绝大多数镇和协都不满编。除了北洋六镇和湖北第八镇人员比较齐全,其他镇人数多的有兵8000多人,少则6000多人,基本上严重不满员,而且只有16个镇实际拥有镇的番号(只有14个超过6600人兵员定额的镇和20个人数约在2000至6000人之间的协),其他镇甚至连两个协都没有,更别谈组成实际的镇。中外对陆军的兵力估算在20万人左右,中方认为有266000人,西方观察者多认为总兵力在190000人以上。这200000的陆军就是清朝实际能够野战的总兵力。

因此,晚清的名义正式兵力大约80-100万人左右,其中八旗军大约20万人左右,绿营、乡勇和后面的练军、防军、巡防营和新军加在一起可能在60-80万人左右。其中,陆军最多的时候大约20万人。但是实际上除了新军,在清朝后期,其他部队缺额都十分严重,可能连理论上的名额的一半都没有。

参考

赵尔巽《清史稿》

陈锋《清代军费研究》

鲍威尔《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