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人喜好烧香拜佛,却说“烧的香多,惹的鬼多”是否有其道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人喜好烧香拜佛,却说“烧的香多,惹的鬼多”是否有其道理?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2SGSDC05564U82.html

人生在世难免争斗烦恼,当遇到困境许多人会求助神明,以烧香祈祷平安,这看似普通之举,却蕴含深意。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这句俗语警示我们过了什么问题?,我们应提高内心力量,正视问题,谨慎行事,才是解决之道。

烧香拜佛自古有之

烧香拜佛作为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会发现一些植物在燃烧时会散发香气,这种香味能驱散蚊虫,给人以舒适。

后来人们便认为这种香气是上天赐予的恩惠,于是开始用燃烧香料来进行祭拜,以示感恩,这就成为了“烟祀”的雏形。

在周代,这种祭祀活动已经形成了规范,需要向天神、人鬼以及地神进献三支香,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料逐渐传入中国,烧香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人们会在祭祖或其他祭祀活动中焚烧香料,原因有几点:第一,升腾的香烟可以传递信息,使天上的神灵注意到人间的祈祷,第二,香烟本身也可作为献给神灵的食物,第三,香味使人心境平和,有助于虔诚地进行祭祀。

佛教传入中国后,烧香又衍生出了表示皈依三宝、灭除三毒等寓意,可见在古代烧香拜佛是一种以虔诚的心态进行的宗教活动。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本属于内心信仰的活动,开始逐渐被功利目的所主导,由于一些人通过烧香拜佛获得了好运,于是其他人为了企图同样获取世俗利益,也纷纷仿效他们烧香拜佛。

久而久之,人们只注重烧香拜佛的外在形式,而不再有内心的虔敬,为了讨好神佛,获取利益,人们烧的香越来越多,殊不知这已经违背了祭祀的本义。

如此一来,烧香拜佛的内涵就发生了变化,从一种寄托信仰的精神活动变成了一种追求物质利益的手段。

人们盲目地追求外在的繁复供奉,而忽视了内心的修行,过分追求香火、金银财富,只会让人更加迷失在名利之中,忘记了祭祀的本义在于心灵的虔诚,而非外在的形式。

真正的信仰需要通过对内心的照顾来培养,佛教提倡慈悲善待众生,我们可以在日常行善处事中践行佛法的真谛,当我们注重修心养性,态度谦和,并以平常心历经人生的种种起伏时,自然能够感受到佛法的指引。

如果一个人心存谄媚,只为讨好而进行供奉,反而会招来堕落和迷失,所谓“多烧香招来更多鬼神”,正是这个意思。

俗语的由来

我国民间流传着“烧的香多,惹的鬼多”的俗语,一方面,有人认为这种以讹传讹的迷信思想实在是令人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它又蕴含着古人努力探索世界奥秘的智慧。

迷信盛行的时代,万物充满神秘感,雷电、疾病、灾害的成因尚待人类科学的揭开面纱,在无知与恐惧交织出的荒诞想象中,古人设想存在“神鬼”的力量主宰世间。

为讨好这些无形的“上天”,人们举行祭祀活动,商周时期的祭天地仪式中就出现了烧香的雏形,这可见一斑,但是你烧香越多,神明就会认为你诚意不够,说不定会让鬼神惩罚你

随着科技进步,自然界的奥秘被科学家一层层披露,迷信思想遭受打击,烧香祭祀的内在需求也随之弱化。

然而习惯难改,这种仪式还是代代相传,到了今时今日,许多人烧香已成一种形同虚设的礼仪,真正的信仰内涵已丧失殆尽。

更有甚者,借机哄骗迷信者,这已成为社会丑恶现象。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文化现象都具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因为某些负面影响就一棍子打死,应辩证看待。

传统文化蕴含巨大智慧,其中因袭思维也不可避免,重视科学,弘扬理性,并不意味着跟传统割断联系。汲取文化精髓,改革糟粕,我们才能在传承创新中前行。

面向未来,人类更需要谦卑的科学精神,世界之大类认知尚处幼稚阶段,谁又能断言几千年后人们不会像我们今天鄙视古人迷信那样嘲笑现在的科学?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开拓,才是科学发展的正道,并且内心宁静才是真的宁静,

历史真实的教训

寺庙建筑在中国非常普遍,随处可见烧香拜佛的景象,但是,俗语中有“烧香拜佛,烧的香越多,来的鬼越多”的说法,这话听似迷信,却道出了一个人心理的真谛——过分依赖外力,容易招来祸患。

历史上,许多权贵之人都有这个通病,汉武帝晚年心生猜忌,终日担心太子谋反,于是他便整日祈祷以求神明保佑。

结果这种依赖心理和多疑情绪搅乱了他的判断,听信奸臣,误杀太子,事后查明真相,一切已无法挽回,汉武帝此时心中自责、悔恨已然毫无意义,因为逝者长已矣一切都太迟了。

东晋名士潘岳,博学多才却好攀附权贵,他先依附权倾朝野的谢安,受封为驸马,谢安被诛后,他又投靠了新任太傅桓温。

后来桓温执政乱法,招来天下共诛,潘岳也被牵连而死,潘岳一生依赖权贵,可终究难逃被“鬼”害的命运,他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力获得荣耀,却偏要依靠外力,导致生前屡遭变故,死后遗臭万年。

清朝大官和珅初始心地不坏,后来却被手握大权冲昏了头脑,朋友送他贿赂,他也不断收受,贪婪之心越来越重。

到最后他的官署已成了权贵烧香求利的“香祠”,形形色色的官员、权贵们充斥在和珅的官邸,烧香求财、求官的人络绎不绝。

和珅迷失了自我,在奢靡生活中饮恨而终,他本可以功成名就却因贪婪而自取灭亡,苦难的下场令人唏嘘。

种种例子表明依赖外力助长私心,终将自取灭亡,人生在世努力奋斗才是正道,古人云:“人定胜天”,“一寸光阴一寸金”,意思都是人要自强不息,不可指望天上掉馅饼。

诗人陆游说“斟酒劝人几回醉,归去毋复盼明朝”,意思是人在有生之年,应努力工作,不要空想虚无的未来。

人不可过分依赖外力或权势,要在平凡的生活中踏实努力,诚实做人才能获得幸福,古人的智慧不可不记取。

人生虽短却要努力活得意义非凡,不要依靠各种外力,要相信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创造美好人生,诸如烧香拜佛等仪式其实都只是心理安慰,关键还得看自己的思想品质和行动作为。

人世间的种种烦扰不能让我们丧失本心,当保持一颗朴实善良的心,不计较名利得失坚持每一天的积累与努力,终会走向人生的光明,古人留下的智慧启迪我们坚守本分,不为外在誘惑所动,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没事不拜佛有事找佛祖硬刚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做亏心事怕鬼敲门,有的人经常为求心安来拜佛,做人若想安乐平稳,便需时时刻刻警醒自己,我们应该时刻反省,问心无愧才是立身处世之本。

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汤姆斯·麦考莱也说,当真相无人知晓时,一个人所作所为最能显示他的品格。因此我们应该在各种环境下,堂堂正正做人,问心无愧。

《诗经》云:“何人斯,心之忧矣,无不测敢与天地参矣。”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做亏心事,就不必对上天有所畏惧,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认为,我们应该谨言慎行,小心求证,不可轻举妄动。

《曾国藩家训》提到人要守得住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界利益所动,才能心境开阔。因为良心不能当饭吃,金钱不能当成生活的归宿,欺瞒他人终究是要失败的,所以即使为了利益,还是要诚实待人。

面对他人的非议我们更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正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所说:“故君子疾没世缘,歆余杯酌清春。”意思是,君子最怕为世俗牵绊,宁可品茗赏春,保持宁静的心境。

所以我们在尘世间行走,应该时刻警醒自己的言行,处变不惊,舍我其谁,方得真正的平和与安宁。

在这喧嚣纷扰的红尘中,我们还需要提醒自己,要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平和淡泊的心,莫让外界的诱惑动摇内心,莫被名利所迷惑,"白驹过隙,光阴似箭,我们需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但也要学会知足常乐,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释迦牟尼曾教导我们,世间万法唯心造,外界不过是自心的反映,我们要改变外在环境,首先需要净化内心。只有内心如明镜般澄澈清明才能化解外在的恶言中伤,我们还需要时时检视自己的言行,不要给别人留下错误印象,更不可背后议论他人,如老子所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在这红尘喧嚣中,我们还需谨记老祖宗的教导,言传身教。,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我们更需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要真正做到"先修己,后治人"。只有自己品行端正方正,才有资格去要求他人。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慈悲为怀,谦卑低调,方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我们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理解不同观点,而不是武断己见强加于人。要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时时提醒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可一叶障目。

男子汉生于天地间,如果心中有愧,做了错事就是该你承受的,佛祖也帮不了你,为了的一时心安而去烧香拜佛求保佑,是没有用的,一切都要靠自己行得正做的端以求内心真正的宁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