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贷新规落地,额度1000万个人经营贷迎机遇|附12家银行经营贷不良率
小贷新规落地,额度1000万个人经营贷迎机遇|附12家银行经营贷不良率
1月18日,金监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进一步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经营、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非正常经营企业退出、监督管理都做出了详细的要求。
其中第十四条提到“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对单户用于消费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人民币二十万元,对单户用于生产经营的各项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人民币一千万元。”这一规定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个人经营贷市场玩家众多
个人经营性贷款是银行比较基础的个人贷款产品,主要为面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发放的用于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周转资金贷款。这类贷款可分为信用贷款和非信用贷款两种。
传统银行的个人经营贷一般是非信用贷款,也就是需要有抵押或者担保,也会有线下尽调环节。这类传统个人经营贷的贷款额度较高,比如工商银行的个人经营贷,最高额度就是1000万,借款期限3-5年。如果是有抵押物的个人经营贷,一般抵押率不会高于评估价的7成。
新兴的民营银行最近几年也流行发放个人经营贷款,但多数为采用大数据风控模式的信用类贷款,无抵质押、无担保。比如微众银行的「微众易贷」升级改版为微业贷个人版,网商银行「网商贷」也有一部分为面向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民营银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比较灵活,申请流程简单,放款快。
小额贷款公司的个人经营贷和银行的个人经营贷类似,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抵押物或者担保的传统经营贷产品,多是一些地方传统小贷的主要业务。另一种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个人经营性贷款,额度通常最高在300万,申请流程和放款环节都在线上完成,和几家民营银行的个人经营贷差别不大。
《办法》中提到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对单户用于生产经营的各项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人民币一千万元”。对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只提到是指从事网络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并无其他注册资本金等相关要求。可以理解为,只要通过网络渠道申请、发放贷款的小额贷款公司的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都可以将单户最高额度提到1000万。
不难看出,个人经营贷市场玩家众多,竞争较大。所以,和消费金融市场一样,个人经营贷市场也会存在价格战——银行资金成本低,这一业务又是监管的“小微普惠”任务,所以大行的该产品利率更低,甚至常有年化利率3.6%的额度出现。而小贷公司融资渠道有限,利率自然更高,这就导致小额贷款公司极难留住客户。如要深耕,并不容易。
经营贷市场不良攀升
对于最近《办法》中“经营贷单户1000万的要求”,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会对相关市场进行重新调研,小微贷款业务或许会是2025年的战略方向。据悉,有持有小贷牌照,但并没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巨头也一直在观望此市场,并纠结通过税票贷又或者商户贷的形式来切入小微企业贷款业务。
不过,有小贷公司从业者坦言,目前个人经营贷市场风险较高。“经营贷的理念和合规是两码事”,该从业者表示,虽然其所在公司的经营贷运营多年,模式成熟,但也并不会因为监管明确额度上限可以到1000万就将产品调整到如此高额度。
最近两年,个人经营贷市场风险攀升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很多银行的业绩报告中已经可以看出这一市场趋势。以下是几家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在2024年半年报和2023年年报中的个人经营贷不良率数据。
从数据来看,大部分银行在2024年上半年的个人经营贷不良率都呈现上升趋势。我们前面提到一般市场上传统的银行或者小额贷款公司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借款期限为3-5年,还款方式多为先息后本。也就是说,2020年初疫情开始时,很多小微企业主借的个人经营贷在2023-2025年就到了还本的期限,如果这时候,这些小微企业没有足够的还本资金,或者没有找到过桥资金来换贷。极有可能会产生坏账。
众所周知,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很多行业的民营经济经营不太乐观。银行和小贷公司2024年整体的个人经营贷不良数据,大概率仍然是攀升状态。
所以,如果是一家小额贷款企业要在这个时间节点发力个人经营贷业务,或许能快速带来资产规模增长,但需要承受极高的风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政策鼓励小微金融服务,很多银行推出的个人经营贷利率极低,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中介诱导客户“房贷”转“经营贷”的现象。2021年,银保监会下发《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直接点出一些企业和个人违规将经营用途贷款投向房地产领域。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经营用途贷款“三查”。2023年,也曾有一份《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强调,“经营贷”审查要挂钩“按揭贷款”。
也就是说,目前个人经营贷业务也面临着极严的监管环境。不过,如果小额贷款公司能做好相应的风控、资金流向监测,以及渠道管理,尤其是很多发力网络贷款的小额贷款公司,本身科技实力较强,在产品设计以及客户申请流程上,如能突破传统经营贷繁琐手续,也不乏会迎来一些新的资产新增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