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从语音识别到AI 2.0的科技领航者
李开复:从语音识别到AI 2.0的科技领航者
李开复,这位从台湾走出的科技领袖,以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刻见解而闻名。从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从苹果、微软到谷歌,再到创新工场和零一万物,李开复在科技领域的每一次转身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个人背景
李开复,1961年12月3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他的父亲是李天民,曾任台湾大学教授,母亲是张美珠。已婚,有两个女儿。李开复在台湾度过了童年,11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他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丰富多彩,展现了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价值观: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倡导通过科技改善人类生活。
兴趣爱好:科技、阅读和写作。
性格特点:以坚韧、创新和乐观著称,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经历
- 本科: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 博士:1988年,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期间开发了全球第一个“不特定语者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工作经历和职业生涯
- 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 1990年:加入苹果公司,担任副总裁,负责语音识别技术的研发。
- 1998年: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并担任院长。
- 2000年:升任微软全球副总裁。
- 2005年:加入谷歌,担任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 2009年:创办创新工场,致力于孵化和投资初创科技公司。
- 2023年:创立大模型公司零一万物,担任CEO。
参与过的AI项目或科研成果
- 语音识别系统: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了全球第一个“不特定语者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 Siri:在苹果公司期间,参与了语音识别技术的研发,为后来的Siri奠定了基础。
- 创新工场:投资并孵化了多家AI公司,推动了A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 零一万物:创立大模型公司零一万物,发布了多款大模型产品,如Yi-Large和Yi-Lightning。
李开复写过的书籍
- 《做最好的自己》(2005年)
- 《与未来同行》(2006年)
- 《一网情深:与学生的网上对话》(2007年)
-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2009年)
- 《微博:改变一切》(2011年)
- 《致青春》(2013年)
-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2015年)
-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2017年)
- 《AI·未来》(2018年)
- 《AI 2041: 预见10个未来新世界》(2021年)
对AI的看法和观点
AI 1.0到AI 2.0的转变
AI已经从1.0时代迈入了2.0时代。AI 1.0主要依赖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技术,解决了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问题,但存在数据孤岛和高成本等限制。AI 2.0则通过多模态数据和基础大模型(Foundation Model)克服了这些限制,能够进行自监督学习,适应不同任务,真正实现平台化效应。
AI 2.0的应用和商业化
AI 2.0将带来平台级变革,重写所有应用,提升社会生产力。他认为AI 2.0将在电商、影视、搜索引擎、元宇宙、金融和医疗等六大领域加速商业化应用,经历人机协同、局部自动和全程自动三个阶段。
AI对就业和社会的影响
AI将取代许多重复性工作,但也会创造新的关爱型工作。他预测,到2033年,40%的工作岗位将被AI取代,尤其是简单重复性工作。他还指出,AI的发展需要考虑伦理问题,确保技术应用与用户利益一致。
AI的技术和成本
AI技术的核心在于深度学习和基础大模型的训练。他强调中国在AI领域有巨大优势,如大量的年轻工程师、强大的创新意识和政府支持。他还提出了技术成本与产品市场契合度(TC-PMF)的概念,强调技术与成本的重要性。
AI的商业模式
李开复的公司零一万物采取了To B和To C双轨策略,重点在国内寻找高利润率的企业端机会,并在海外市场商业化用户端产品。他强调不做赔钱的To B业务,注重按使用情况收费。
AI的未来发展
AI未来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产效率,但也可能引发失业和社会不平等。他预测AI将推动人类进入“丰饶时代”,并且AI将成为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
AI的伦理和监管
李开复在多个场合讨论了AI伦理问题,强调了数据隐私、安全、算法偏见和失业等方面的挑战。他认为需要制定明确的伦理准则和法律法规,加强公众理解和国际合作,以构建负责任的AI生态系统。
AI的创新和技术突破
AI 2.0将带来比移动互联网大十倍的市场机遇,所有应用都会被重写一遍。他强调AI与其他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将带来颠覆性的产业变革。
AI的全球竞争
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并非零和博弈。中国在大数据和AI应用方面有优势,而美国在AI学术研究和商业赋能上领先。两国有望在AI领域共同引领全球发展,并且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AI的教育和技能培养
未来教育应注重培养创造力、同理心和灵巧性等AI难以替代的能力。他建议年轻人关注新兴职业,培养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AI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