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凉鞋简史:从木屐到草鞋的千年演变
中国古代凉鞋简史:从木屐到草鞋的千年演变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河南卫视的《2024七夕奇妙游》中,西施的响屐舞让古典美具象化。然而,关于木屐的起源,仍有人存在误解。本文将带你走进中国古代凉鞋的简史,从木屐到草鞋,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展现古人智慧与审美的结晶。
在河南卫视的《2024七夕奇妙游》中,西施以一支响屐舞让古典美具象化了——她脚踩木屐、裙缀铃铛起舞的模样,让世人见识到了两千多年前的东方美学。然而一众称赞声中却夹杂着这类评论:原来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木屐是日本的”。木屐作为“凉鞋始祖”,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凉鞋简史吧~
古代中国的凉鞋
古代中国的凉鞋主要可以分为木屐和草鞋两种。木屐是到新石器时代才开始有了雏形。位于浙江宁波的慈湖遗址曾出土过这样两块残存的木屐:扁木上的孔洞应该是用来穿绳以保持木屐表面平整并固定脚面的,但出土时绳带已腐烂,屐齿也不见踪影。
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木屐
春秋时期,孔子是木屐的“代言人”之一。身材高大的他要穿一尺四寸长的木屐,这“超大号”的特制凉鞋就被贼人偷去,并在700多年后成为了晋惠帝“武库三宝”之一。
三国孙吴漆木屐(复原图)
到了汉、三国时期,木屐已属常服,老年人都很喜欢穿。新娘出嫁时还要穿彩色系带的漆画屐:“延熹中,京师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屦,五彩为系。”(应劭《风俗通义》)安徽马鞍山的东吴大将朱然的墓中就曾出土过一双豪华漆木屐,至此,“日本的漆木屐是从中国传入”的论点终于有了实证。
宣城外贸巷西晋墓女棺前出土圆头屐之一。晋代名士阮孚更是木屐的“忠实粉丝”,他曾在保养木屐时感叹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能穿到多少双木屐:“孚性好屐……或有诣阮,正视自蜡屐,因自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甚闲畅。”
唐 陆曜《六逸图卷》(局部)阮孚蜡屐及金貂换酒 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则将木屐升级成了有活动齿的版本。喜欢爬山的他“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当时的贵族们还常穿一种高齿屐以显示其身份地位。
明 朱之蕃 临李公麟画苏轼像(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尽管早在东汉的《释名·释衣服》中就已经提到可以将木屐用作雨鞋:“屐,榰也。为两足榰以践泥也。”但直到宋代,这种用法才推广开来。张瑞义的《贵耳集》中就记载了苏东坡冒雨戴笠着屐而归的情景:“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
南宋 马远《寒山子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人们更常穿一种与现代拖鞋相类似的无齿木屐,特别是在气候炎热的两广和沿海地区,无论男女,都是这种木屐的爱好者。就如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所说那时的木屐既有纯木的,也有表面涂漆或包裹绣花布、皮革的:“今粤中婢媵,多着红皮木屐。士大夫亦皆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著之,名之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或以木包木为之。……新会尚朱漆屐;东莞尚花绣屐,以轻为贵。”
炎炎夏日穿木屐够清凉,穿草鞋同样惬意。自夏朝起先民们就会用麦秸、稻草、麻、蒲草等编制草鞋:“夏殷皆以草为之屩,左氏谓之菲履也。”(唐·王睿《炙穀子杂录》)《诗经·魏风》里也提到过“葛藤”鞋:“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南宋 马远《诗经豳风图卷》(局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这类草编凉鞋基本都是由鞋底、鞋耳、鞋鼻三部分组成,结实、轻便又透气,刷上彩漆就有了更多颜色的选择,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爱它。据《周礼·天宫·屦人》记载周朝还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为周王和王后制作草编凉鞋“赤舄、黑舄、赤繶、黄繶青句、素屦、葛屦……”这些都是按颜色、款式、场合、季节分类的王家“特供鞋”。
战国锦面漆屦 湖北江陵楚墓出土。魏晋以后兴起了“黄草心鞋”据《炙穀子杂录》记载西晋嘉元年间“宫内妃御皆著之”这种草鞋做工非常精美,鞋头上还会有鸠、凤一类的装饰。
汉代最常见的凉鞋是平价一点的麻鞋和草鞋,形状有平头和尖头两种。下面这双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麻鞋就有着犹如猫耳一般的鞋头设计,即大胆又新颖,即使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西汉 麻鞋 荆州博物馆藏 图源:遗产君
“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随着麻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麻鞋成为了唐代人民的“夏日通勤必备单品”,再加上玄奘这位“旅游博主”的推荐,麻鞋得以传入西域并引领了时尚的潮流。
《玄奘负笈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唐墓中就出土了保存完好的唐代麻鞋,这双鞋以粗麻绳编作厚底,细麻绳编作鞋面,整双鞋面结构疏朗,中间编成镂空状,一千多年过去了看起来还是很好穿。
唐 麻鞋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图源:遗产君
爱美的妇女们还会将麻鞋染成彩色,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就有半数宫女都穿着红色的麻鞋:
唐 阎立本《步辇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相比之下用蒲草编制的凉鞋就显得小众了一些“蒲,水草也。”多年生的蒲草茎叶细长,干燥后柔韧性极好且不易破碎,用来编制草鞋再合适不过了。
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9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双诞生于武则天时代的蒲鞋制作精巧,纹路细密,微微翘起的鞋尖上还编有两个左右分开的圆珠,十分别致。不过这样的设计可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主要还是用于承接服装下摆便于行走的。
晚唐时期吴越地区流行起了一种高头草鞋,这种草鞋也是用蒲草编成的,但做工精美,饰以彩纹,鞋头高高翘起,看起来十分奢华。《新唐书·五行志一》:“文宗时,吴越间织高头草履,纤如绫縠,前代所无。履,下物也,织草为之,又非正服,而被以文饰,盖阴斜阒茸泰侈之象。”
此外,棕鞋也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成为平民百姓或穷苦文人的家中常备。杜甫在成都避难时曾为家人编制棕鞋的故事流传至今,同代诗人戴叔伦也有“诗圣同款”:“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
不论是田间劳作,还是走街串巷、游山玩水,木屐和草鞋都是古人的最爱。
明 戴进《春耕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戴进的《春耕图》里一位老农正卷起裤腿绑紧鞋带,草鞋带一系,干活更麻利,新一年的劳动开始咯~
北宋 苏汉臣《卖浆图》局部 出光美术馆藏
在苏汉臣和李嵩的笔下,大宋街头巷尾的货郎们也都穿着草编的凉鞋。
南宋 李嵩《货郎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打上牢固的蝴蝶结,谁还不是个靓仔呢~
明 佚名《夏景货郎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这大热天的,当然是像白居易所说的那样纱衣和草编凉鞋最配啦:“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
明 佚名《夏景货郎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或许仙界的夏天也很热,这不,就连观音大士都穿上了“一字带”凉鞋。
明 吴彬《鱼篮观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站在一旁的童子穿的是带后跟的款式。
明 吴彬《鱼篮观音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罗汉们的凉鞋更加多样,甚至还惊现“人字拖”!
从左到右依次为:南宋 林庭珪《五百罗汉之004冥界之旅、006飞来龙宫图、009贵妇行礼图、048寺院浴室图》(局部)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要是到了冬天也想出门溜达呢?那就轮到木屐登场啦——
南宋 马远《雪屐观梅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没想到吧?木屐不仅可以做夏天的凉鞋,还能用在雨雪天,平价、轻便又实用,难怪古人那么爱。
结语
木屐和草鞋这两种凉鞋,你更中意哪一种呢?
参考资料:
《被遗忘的中国发明,木屐文化并非日本特有!聊聊木屐的发展史》
《州城外,珠江边,话说热展中的木屐》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鞋——宁波市慈湖遗址出土木屐鉴赏》
《古人也爱“时尚”,古代凉鞋长什么样?》
《文史丨古人度夏穿什么鞋?草鞋、皮屦、木屐、帛屐……材质多到你想象不到!》
《吐鲁番:蒲草鞋和麻鞋 古代人的凉鞋》
《1000多年前的鞋履》
《风尚|屐、屦、屩、鞮:你知道古人夏天穿的这些鞋子都是什么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