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DNA里的中国:遗传视角下的中华文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DNA里的中国:遗传视角下的中华文明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tdsb.net/c1664_202405/2128504.html

4月30日,第六季“三联·新知大会”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举办了一场以“DNA里的中国:遗传视角下的中华文明”为主题的论坛。三位来自复旦大学的学者——历史系教授韩昇、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和表型组研究院博士后杜盼新,共同探讨了DNA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DNA里的中国:遗传视角下的中华文明”论坛海报

基因技术与历史研究的结合

韩昇教授介绍了基因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通过从古代遗骸中提取DNA,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东亚人群基因数据库。2009年,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现成为基因技术应用于具体历史问题的契机。通过分析曹操家族的基因类型(O2-M268),研究者开辟了一条通过现代人追溯祖先的新路径。


韩昇教授

北周武帝宇文邕之谜

通过对北周武帝宇文邕遗骸的分析,研究者不仅揭示了他的死因(砷中毒),还发现宇文家族早在鲜卑时期就与汉族有混血现象。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上对北朝时期胡汉对立的认知,为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

分子考古学的多维度研究

文少卿副教授介绍了分子考古学在“一带一路”、新疆石城子遗址和长安城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古DNA、古蛋白和古脂肪酸,研究者能够重建古代人群的谱系关系,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业方式和饮食习惯。例如,通过对北周武帝和武德皇后遗骸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武帝在早年和晚年饮食习惯的变化,反映了胡汉文化的交融。


文少卿副教授

遗传学视角下的“大家谱”

杜盼新博士详细介绍了DNA采集和分析的技术细节。通过北周武帝的案例,研究者不仅复原了他的外貌特征,还预测了他的健康状况。未来,研究团队计划梳理多个古代民族的谱系,并将古代人与现代人联系起来,构建一个更全面的东亚人谱系树。


杜盼新博士


左为宇文邕面貌基因复原图,右为唐代阎立本绘制的《历代帝王图》中宇文邕形象。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这场论坛展示了DNA技术如何为历史研究开辟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遗传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