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铜钱到白银,明朝兴衰竟被货币"拿捏"?
从铜钱到白银,明朝兴衰竟被货币"拿捏"?
2007年,在广东汕头南澳地区,一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的打捞震惊了世界。这艘船上不仅装载着数以千计的精美瓷器,还有大量的武器和铜钱。这一发现,开启了我们对明朝货币与经济状况深入探究的大门。
铜钱与白银的兑换游戏
在明朝,商船携带武器和大量铜钱本是违法之举。
从宋朝到明朝,长期存在的禁铜令严禁将铜矿和铜钱运往海外,因为铜不仅是制作兵器的重要原材料,更是当时中国主要的货币铸造材料。
中国古代并非金银矿丰富的国家,在很长时间里,铜钱是主要的流通货币。
随着王朝经济的发展,对铜钱的需求日益增大,而国内铜矿资源有限,铜钱愈发珍贵,自然不能外流。
但当时的东亚邻国对铜钱的渴望程度远超明朝。
洪武年大明通行宝钞
一方面,一些国家如爪哇国、旧港国、西兰国(今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国家),由于自身矿产资源匮乏,且缺乏高超的铸造工艺,宁愿使用大国的货币,以省去铸造的麻烦。
另一方面,像日本和越南这样有矿产和铸造工艺的国家,也热衷于使用明朝的铜钱。日本国内对明朝铜钱极为认可,在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中,明朝铜钱也畅通无阻。甚至为了满足对明朝铜钱的需求,日本不惜造假币,仿照明朝铜钱铸造。
这种对明朝铜钱的强烈需求,导致了巨大的贸易利润。
大明洪武通宝
当时,在中国一两白银可兑换700-800文铜钱,而在日本一两白银仅能兑换250文铜钱,近乎4倍的差价,使得走私铜钱成为暴利行业。
许多走私船舍弃货物,专门从事铜钱与白银的兑换贸易,大量的金属货币外流,严重影响了明朝的经济稳定。为了防止货币外流引发通货紧缩,明朝政府不得不加强管控。
就在明朝为铜钱外流问题焦头烂额之际,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带来了转机。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在美洲大陆发现了大量的金矿和银矿。欧洲人在国际贸易中更青睐金币,白银在欧洲的交易中并不紧缺。
当他们来到东亚,发现这里的人们对白银极为喜爱,于是开始用白银与明朝进行贸易。
明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深受欧洲人喜爱,他们直接用白银结算,这一转变不仅解决了铜钱外流的问题,还使得大量白银流入明朝。
在东南地区,新兴的繁荣手工业应运而生,南京、苏州、松江、宁波、漳州、广州等地因对外贸易而富裕起来。
白银的大量流入,推动了明朝的经济改革,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一条鞭法”将百姓要负担的税和役,按照田亩折算成银两,一年缴纳一次。这一改革极大地简化了税收流程,降低了收税成本,但它得以实施的前提是白银的大量流入。
在明朝初期,由于国内流通货币不足,百姓纳税只能用粮食、布或其他物品,收税过程繁琐且成本高昂。
当纸币失去信任
在明朝之前,纸币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出现并经历了兴衰起伏。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高度发达的王朝,对铜钱的需求也极为庞大。
宋朝高峰时期,一年的税收可达1.6亿贯铜钱(一贯为一千文),这一数字直到清朝康雍乾盛世时也仅能达到其一半。为了解决铜钱不足的问题,宋朝初期在地方推行铁钱,尤其是在四川地区,政府将当地的铜钱大量运走,强制推行铁钱。
但铁钱存在诸多弊端。从金属性质上看,铁容易氧化,保存困难,铸造工艺也相对容易,导致民间仿造现象严重,且铁钱产量大,面值小。
在大额交易中,铁钱的劣势尽显,四川人常常需要背着几十斤的铁钱去进行交易,极为不便。在这样的困境下,聪明的四川人率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
交子由16家商行联合发行,具有一定的公信力,用于交易。这一创新举措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解决货币流通难题而产生的。
宋朝政府很快意识到纸币的潜在风险,即票面数字与本身价值不匹配,容易引发乱印。
因此,宋朝建立了准备金制度,发行纸币时,背后准备相应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金,准备金率高达20%,这一比率在当时是相当安全的。
在最初的50年里,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流通,且运行相对稳定。
宋徽宗时期,蔡京执政,为了搜刮民脂民膏和应对边境战争,开始疯狂超发纸币,甚至在没有准备金的情况下也敢发行。
这一行为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市场交易活动几乎停滞,政府信用破产,百姓对纸币失去信心。
北宋末年,政府强制收取百姓的金属货币作为税收,彻底激怒了百姓,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南宋时期,吸取了北宋的教训,重新建立纸币信用体系。宋孝宗确定了纸币限额发行、兑换自由、准许纳税等准则,并设立准备金,试图重建纸币的公信力。
在南宋初期,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恢复了纸币系统和百姓对纸币的信心。
但好景不长,30年后,由于与金国作战失败,出现财政漏洞,南宋政府再次走上超发货币的老路,纸币发行量暴增30倍,恶性通货膨胀再次出现,到南宋末期,200贯的纸币甚至连一双草鞋都买不了。
与此同时,北方的金国也在推行纸币,在其70年的统治时间里,发行了五次纸币,每换发一次,纸币就大量贬值。
到金国灭亡时,其纸币贬值了6000万倍,一万贯纸币连一张大饼都买不了,市场交易陷入瘫痪,政府信用体系彻底崩溃。
元朝时期,由于地域辽阔,金属矿资源丰富,且商业发达,对纸币的应用更为广泛。
元朝统治者深知宋金的教训,在发行纸币时制定了严格的政策,包括准备金制度和配套的货币政策。
但自忽必烈以后,元朝贵族骄奢淫逸,开始挪用准备金,以满足自己的奢靡生活。
到元朝末年,按照纸币面值计算,米价比元朝初年上涨了7万倍,货币体系再次崩溃。
兴也创新,亡也贪婪
宋金元三朝在纸币上的惨痛教训,让明朝对纸币望而却步。
尽管明朝面临着铜钱外流和货币不足的问题,但始终没有大规模推行纸币。
明朝宁愿等待白银的流入,也不愿轻易尝试纸币,以免重蹈前朝覆辙。
白银的流入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明朝的经济繁荣和改革,但到了明朝末年,国际贸易出现问题。
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对华人展开大屠杀,贸易中断,白银流入减少。
而此时明朝一方面要与东北的后金打仗,另一方面张居正改革后的税收制度需要大量白银,白银的短缺使得国家陷入经济困境。
西北地区的农民由于难以获取白银纳税,大量破产,李自成起义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
最终,明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
古代货币的演变,是一部生动的经济史和社会史。
从铜钱到纸币,再到白银的广泛使用,每一次变革都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
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货币制度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货币制度,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