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焕发新风采
千年运河焕发新风采
千年运河,流淌着历史的厚重,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在邢台市,大运河不仅是一条古老的水道,更是一条文化长廊,见证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变迁和文化传承。近年来,邢台市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通过保护文化遗产、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千年运河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近日,临西县大运河畔,贡砖烧制技艺第十五代传人陈建磊来到贡砖窑厂,从烧制好的贡砖中挑选出样品,仔细观察外貌,放在耳边轻轻敲打,根据声音和外形甄别有无残次品。“贡砖曾广泛用于明清时期的皇室建筑。2015年,窑厂重建后,烧制出的贡砖远销18个省份,用于古建筑的修复。”陈建磊说。
近年来,邢台市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统筹推进文化传承利用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为更好地保护运河文化遗产,邢台市构建“1+1+6”规划体系,制定《邢台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邢台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1个规划和1个方案,涵盖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交通体系建设、土地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6个方面。
贡砖烧制技艺重现,只是邢台市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邢台市不断挖掘运河两岸的文化遗产,推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同时,收录运河相关的传说、故事、民风、民俗,先后编纂出版了《流经清河的大运河》《大运河的传说与故事》等著作,为加强非遗活态传承打下了基础。
临西县尖冢扬水站附近,大运河蜿蜒流淌。代金锐摄
大运河邢台段全长58.1公里,流经临西和清河两县。很多老行当、老手艺、老技艺都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空心手工挂面、乱弹、木板书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运河邢台段诞生。
邢台市不断加强文化保护,建立了临西县龙潭寺潭腿协会潭腿训练馆,免费教授潭腿技法,推荐清河县曦阳掌太平拳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把木板书、滕小圣的传说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严格落实“三线一单”,保护水生态安全,做好运河补水工作,同时,推动大运河路网建设。
在邢台,游客可以品尝空心贡面、什香面、水波腐乳、尖冢豆腐脑等美食,了解臭豆腐、饼卷肉制作技艺,学习曦阳掌太平拳、潭腿等传统武术,欣赏民间小调、跑旱船、四根弦等表演。一个个火热的文化场景,正滋养并丰富着运河两岸群众的精神生活。
“舟车所至,络绎联云,骑步相兼,往来如织。地称名胜,而险壮京华,路通吴越,轴舻帆影达三江。”明代清河县令卢士杰曾这样描述油坊码头的繁华。
一条河道、一座古镇,激荡出传奇故事。大运河贯通后,油坊码头成为运河两岸最重要的码头之一,承载着转运货物的重要任务。油坊因水而兴,因水而盛。如今在清河,油坊码头周边成为村镇大集的场所,是居民买卖物资、假期出游的好去处。
图为大运河清河段风貌。曹庆隆摄
目前,清河县已经把油坊码头纳入七彩运河主题文化景区,该景区入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名单。此外,还谋划建设清河县大运河博物馆,梳理赓续大运河文脉,推出串联起青阳广场、油坊古镇运河码头群、非遗文化街、益庆和盐店博物馆等点位的旅游路线。
邢台市正逐项落实大运河文化传承各项工作。大运河研学实践活动、大运河阅读城市接力和健康跑活动、大运河油坊码头非遗文化街展示活动、临西县非遗年货大集、“行走大运河”全民健步走活动等一系列活动陆续亮相,赓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化。
据了解,邢台市还将完善清河、临西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调整用地规划和指标,培养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专业人才,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重要文旅节点,切实把大运河文化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
千百年来,大运河生生不息,滋养和塑造一方百姓的人文品性和精神家园。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双重加持之下,千年大运河水脉与邢襄文脉交融,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