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许玲:建立包容性产业政策充分吸纳年轻人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许玲:建立包容性产业政策充分吸纳年轻人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的提案围绕着职业教育、大学生就业及养老服务等热点话题展开。过去一年,许玲的调研足迹遍布上海、山东、安徽、福建、河南、新疆、广西等地区,今年的提案聚焦于如何协调产业政策充分吸纳年轻人就业、高校师资队伍存量学历较低等问题。
如何协调产业政策充分吸纳年轻人就业?
许玲主张,校园内的应对策略不应仅局限于增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提升师生的数字化应用能力,而应更深层次地推进课程体系的革新。“例如,当前我们的考核体系中充斥着大量需要记忆背诵的知识点,而智能工具已能有效处理这类信息的整理工作。知识的传授应更多地聚焦于能力的提升,实现从机械记忆到灵活应用的能力跃迁。”
因此,教育领域的专业调整与深化也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那些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确实需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新兴行业特别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需要大力加强相关专业的建设。”许玲认为,专业调整不应仅仅局限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微调,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她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与行业的合作,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推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此外,应加速职业教育与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补贴、企业投资等形式,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智能化转型中,帮助大学生提升技能,弥补当前高等教育与实际就业需求之间的鸿沟。
校园之外的产业端,她认为应该构建包容性产业体系,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如何理解“包容性产业体系”?“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将就业作为硬性指标纳入考量。”许玲解释道,各级政府应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充分考虑就业的可持续性,特别是在智能化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确保各项政策能够共同促进就业增长。推动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设定明确的就业目标,促进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行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将其作为大学生就业的重点领域。
高校师资队伍存量学历较低
许玲认为,“双师型”职教师资所需要的实操技能与师范能力均需要长学制贯通培养。迄今为止,这样的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其主要原因是全国独立设置的12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目前既不是研究生免试推荐单位,更未获批博士培养单位,因而不能规模化、系统性培养博士层次职教师资。
因此,许玲建议设立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为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供专属通道,解决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与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的瓶颈;完善我国博士学位授权点布局,从供给的角度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存量学历较低的问题。如大力增设教育博士的培养单位,尤其是增设教育博士(职业教育领域)的招生单位,对职业技术师范类大学和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高校增设博士点予以重点支持;扩大职业技术师范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支持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完善管理机制,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高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本—硕—博”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