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文夺冠背后的培养模式:完全独立还是举国体制?
郑钦文夺冠背后的培养模式:完全独立还是举国体制?
郑钦文在网球赛事中夺冠后,关于网球培养模式的讨论引发了广泛关注。有人认为郑钦文的成功是得益于"完全独立"的培养模式,而非传统的"举国体制"。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目前中国的网球培养模式更像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制"。
三种培养模式:完全独立、举国体制与混合制
"完全独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运动员需要自负盈亏,包括收入、团队建设等。顶级选手可以通过奖金、赞助和代言费来维持一个包括教练、体能师、康复师等在内的专业团队。相比之下,排名较低的选手往往难以负担长期教练的费用,甚至有选手为了节省开支而选择住在青年旅舍。
举国体制:在这种模式下,国家负责承担所有开销,但作为交换,运动员需要放弃部分个人权利。他们不能自主选择团队成员,参赛计划也会受到限制。例如,如果全运会相关赛事与大满贯赛事发生冲突,运动员必须优先参加前者。此外,运动员的奖金和代言收入也需要上交相当比例给国家。
混合制:目前中国的网球培养模式更接近于这种混合制。一些排名较低的选手可以选择留在体制内,而其他选手则可以更加独立。以郑钦文为例,她在2022年法网打入十六强后,与武汉市体育局签署了协议,未来四年将获得国家的一定资助和保障,但其他开销仍需自行承担。王蔷、王欣瑜等选手也获得了国家资金支持。即便获得资助,选手在参赛和团队选取方面仍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这与传统的举国体制有本质区别。
从举国体制到混合制的转变
这一转变的功臣是前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2009年,她允许李娜、彭帅、郑洁、晏紫四位金花试水"单飞"模式,"只需将比赛奖金的8%和商业收益的12%上缴中心,并无条件参加国家队赛事,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单飞"的最大意义在于使中国选手能够与国际体系接轨,接触到前沿训练方法,找到合适的教练,签约专业经纪公司以提升商业收入。
青少年选手的培养模式
在青少年阶段,国内的培养模式同样存在举国体制和独立两种模式。李娜完全是通过体制内培养成长起来的。而郑钦文最初跟随李娜的启蒙教练学习,后来进入李娜教练卡洛斯在北京的网校。这个阶段的费用据推测是由家庭承担的,因为费用并不算非常高(有报道采访过郑钦文在北京网校的同学,一年的费用大约在几十万人民币)。
在国外,青少年选手通常需要自掏腰包在俱乐部或网校训练。也有不少选手选择在青少年时期去往异地或异国的网校训练,少数人可以获得网校的奖学金资助,但自己也需要负担部分费用。德约科维奇的家人甚至曾举债供他打球。随着选手开始前往各地参加比赛,培养费用只会越来越高。
最"独立"的选手:商竣程
在国内,最"独立"的选手应该是商竣程。他的父亲是前国脚,母亲是乒乓球混双世界冠军。商竣程11岁就前往美国训练,青少年时期最高排名曾达到世界第一,目前19岁,世界排名73位。
国外选手的资助途径
实际上,国外选手也能获得国家资助。例如,前日本一哥锦织圭就是在12岁时通过选拔,进入日本网协和一些大企业联合成立的"45计划",获得资助前往美国网校训练。美国、英国网协也有针对选手的资助计划。
最佳培养模式:国家与个人的合作
培养优秀人才,既不能管得太多,也不能简单粗暴地"不管"。最好的模式是在青少年到职业早期阶段,由国家提供资助,同时保持适度监督,但在事务管理上不过多干预。这种模式类似于将选手视为一个风投项目——提供资助、少许监督、事务上别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