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索中国古老的时间计量:从圭表到现代计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索中国古老的时间计量:从圭表到现代计时

引用
百度
1.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23139289191639580.html

从古至今,中国人在时间计量方面取得了诸多创新。本文将从圭表、日晷等传统计时工具,到现代计时仪器的演变,探索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智慧与成就。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这些工具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科技发展。

圭表:古代时间测量的智慧

《天人对话》一书指出, 圭表,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体现了古人在时间测量上的卓越智慧。它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通过观测日影的变化来确定时间、节气等。这种简单却实用的工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用于制定历法,还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本节将深入探讨圭表的工作原理、历史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圭表是我国古代测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共同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圭表通过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回归年或阳历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都居世界第一。通过进一步研究计算,古代学者还掌握了24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这样,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24个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这个圭表是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制作的,清乾隆九年(1744年)又进行了重修。在石座上平卧着铜圭,长5.176米,南端宽0.882米,北端宽0.71米,厚0.035米,周围设有水渠,固定水平。南端立有一个铜表,高近3米,清朝时把它改为3米以上。上端有铜叶,向外弯曲,中间开一个圆孔。正午时候,太阳影子经过圆孔射到圭面,据其所在位置就可以知道表影长度。刻于圭面水渠中间的平行双尺是明代制作的,而位于水渠外东西两侧的平行双尺则刻于清代乾隆初年。

圭表虽然简单,测时也难于准确,但它的用途却很大。首先,它能确定每日指向正北日影最短时为正午午时,也就是中午12时。在长期日影测量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冬季太阳斜射厉害,于是把正午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而夏天太阳接近直射,于是把正午日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连续两次日影最长或者最短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长度。这些测量可直接用于制定历法。其次,圭表还可以根据太阳东升西落来定方向,根据同日正午日影长短来定地域的南北。

据记载,3000多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这当为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

日晷的演变与种类

根据《计量史话》中的相关信息, 日晷,这一古老的计时工具,展现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掌握与尊重。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来确定时间,具体方式是通过观察直立杆子的影子在刻画有时刻的平面上移动来记录时间。

地平式日晷是最早的日晷形式,它的晷面水平放置,通过观察表影在晷面上的位置来读取时间。然而,这种日晷存在较大的计时误差,因为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更准确的日晷设计。

随着人们对天文知识的深入了解,赤道式日晷应运而生。它的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使得表影的旋转更加均匀,从而提高了计时的准确性。这种日晷在南宋时期开始流行,并逐渐取代了地平式日晷。

此外,还有球面日晷,如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的仰仪,通过更复杂的结构设计来进一步提高计时的精度。

这些不同形式的日晷,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精准把握,也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日晷计时的发展源于人们对太阳视运动的感受……球面日晷最著名的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发明的仰仪。

水力计时的先驱——漏刻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有相关描述, 在古代中国,时间的计量对于农业、商业以及日常生活都至关重要。漏刻,作为水力计时的先驱,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时间流逝的精准把握。这种计时工具利用了水流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通过滴漏的方式来衡量时间的长度。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古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组织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时间参考。

漏刻的原理与构造:漏刻通常由一个装水的容器和一个标有刻度的箭组成。水从容器底部的小孔中滴出,箭随水位下降而下降,从而指示出时间。这种设计巧妙地利用了水流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实现了对时间的精确计量。

漏刻的历史意义:漏刻的发明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推动了时间计量技术的发展。它为后来的钟表等计时工具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对人类社会的时间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处原文段落缺失,根据上下文推测应为关于漏刻的具体描述或其历史意义的相关内容。由于原文未提供,以下为根据要求杜撰的段落,用以展示格式和重点标注:

漏刻,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计时工具,其原理是通过水流的速度来计量时间。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对时间的把握,为古代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方便。

漏刻通常由一个装水的容器和一根标有刻度的箭构成。容器底部设有一小孔,水从小孔中滴出,随着水位的下降,箭也会相应下降,从而通过箭上的刻度来读取时间。这种设计巧妙地利用了水流稳定且可预测的特点,使得时间的计量更加准确可靠。

漏刻的发明,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精准把握,更推动了计时技术的发展。它为后来更为精确的钟表等计时工具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对人类社会的时间观念和生活节奏产生了深远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