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涛教授:RASi的使用及高钾血症的药物干预手段
章海涛教授:RASi的使用及高钾血症的药物干预手段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是临床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两大类。但由于应用RASi时常发生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的治疗进程和身体健康,因此常被停用。本文特邀东部战区总医院章海涛教授,围绕RASi的治疗特点、不良反应、高钾血症的干预手段及聚苯乙烯磺酸钙的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
CKD的现状与RASi的作用
慢性肾脏病(CKD)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3个月,包括出现肾脏损伤标志,具体包括白蛋白尿、尿沉渣异常、肾小管相关病变、组织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有肾移植病史,伴或不伴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下降,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60 ml/(min·1.73m2)]超过3个月。
当前,CK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CKD在一般人群的患病率为10%~15%。我国CKD患病率为8.2%~10.8%,患病人数约1.2亿人,其中终末期肾病患者约192万人,且具有发病率高、知晓率低的特点。
根据估算GFR,将CKD分为CKD1~5期。通常CKD1期和2期时,血清肌酐在正常范围,当疾病进展至CKD5期,则进入了肾功能不全晚期,CKD5D期更是进入了透析阶段。因此,加强对CKD的认识和分期的了解,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KDIGO指南中,根据GFR分期和尿白蛋白分级进行危险分层,具体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而且,GFR越低尿白蛋白水平越高,CK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肾衰竭和死亡的风险也越高。
另外,在CKD的防治中,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基础治疗(包括饮食、血压、血糖、血脂、尿酸)外,控制蛋白尿至关重要。RASi作为临床治疗CKD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ACEI和ARB。RASi(ACEI及ARB)除了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发挥靶器官的保护作用。RASi扩张出球小动脉能力明显大于入球小动脉,明显降低肾小球内压、改善肾小球高压力、高灌注、高滤过状态,从而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进展。此外,RASi还具有非血流动力学效应,如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拮抗炎症反应、抗纤维化等效应,从而改善肾功能。大量循证研究也证实,RASi可以降低尿蛋白,延续肾功能衰竭的进展。目前针对肾脏病的临床试验,均采用RASi作为基础治疗。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无论是否存在糖尿病,对于伴中度、重度白蛋白尿的CKD患者,均推荐使用RASi。
RASi的使用注意事项
关于RASi治疗,目前所有指南均不推荐ACEI和ARB联合应用。有文献证明两者联合应用,会增加血钾升高及一过性血肌酐升高的风险。如:VA NEPHRON D研究(由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主导的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纳入1488例糖尿病合并显性蛋白尿、CKD2~3期患者,在氯沙坦100 mg/d治疗基础上加用赖诺普利(10~40 mg/d),其急性肾损伤(年发生率12.2%vs 6.7%)和高钾血症(年发生率6.3%vs 2.6%)的风险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导致该项研究提前终止。因此,更推荐单用ACEI或者ARB。
当然,在CKD患者采用ACEI或ARB治疗时,要达到足够剂量,一般在没有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以逐渐加量至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从而最大程度降低蛋白尿并减少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开展的一项单中心RCT研究中,选择了360例非糖尿病CKD患者[血肌酐在1.5~5.0 mg/dl,尿蛋白>1.0 g/d,超过了3个月],接受贝那普利或氯沙坦,患者被随机分为4组,常规剂量组(贝那普利10 mg/d和氯沙坦50 mg/d),逐渐滴定到最大耐受剂量组[贝那普利10~40 mg/d(平均20 mg/d),氯沙坦50~200 mg/d(平均100 mg/d)],结果显示,大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肌酐倍增的风险减少51%和53%,无论是在ACEI的治疗中还是在ARB的治疗中,都有相同的显示结果,并且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相比在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关于ACEI和ARB,我们可以从下表中明确掌握其特点(见表1),且可以看出,这两类药物在降压和心血管的保护中存在差异,不良反应也不相同。
表1 关于ACEI和ARB的比较
通常对于肾功能正常及GFR>45 ml/(min·1.73m2)的患者,尿量正常时,一般很少发生高钾血症。对于进展至CKD4期或CKD5期的患者以及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使用RASi时发生高钾血症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合并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或者容量不足、服用中草药治疗等。
当出现高钾血症后,应立即纠正导致高钾的病因,如控制高钾饮食、停用相关药物。并且,还需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可以给予10%的葡萄糖酸钙(20~30 ml)静脉推注,拮抗钾离子对心脏的抑制作用;葡萄糖联合胰岛素(3~4 g糖:1 U胰岛素)静脉滴注,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对酸中毒的患者给予5%碳酸氢钠(100~200 ml)静脉滴注,纠正酸中毒等。
此外,RASi作为CKD患者的基础治疗药物,经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
MRA是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与RASi联用时在作用机制上有一定的互补性,能更有效地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延缓CKD进展,但均可升高血钾,增加了高钾血症的发生风险。因此,需要定期监测血钾水平。RASi通常不与ARNI联用,一方面,二者作用机制有所重叠;另一方面,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低血压、高钾血症等,临床上尚缺乏两者联用的循证依据。SGLT2抑制剂已广泛用于CKD的治疗,在糖尿病或非糖尿病的肾脏病患者中均可使用,也可以在RASi的基础上联合应用SGLT2抑制剂,大量循证研究证实,这种联合治疗可以产生起到更有效的肾脏保护作用,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不过对于GFR<30 ml/(min·1.73m2)的患者,应特别小心高钾血症的发生。但是另有研究表明,RASi、MRA与SGLT2抑制剂三药联合使用可以降低高钾血症的发生风险。
RASi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RASi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血肌酐升高和高钾血症,相对少见的不良反应有血管性水肿。另外,我国人群使用ACEI时,容易出现干咳的不良反应。
当患者短期血肌酐升高>30%,或者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反应时,应当减少ACEI的用量,特别是在患者出现脱水、恶心、呕吐、腹泻、过度使用利尿剂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血肌酐升高,因此,在应用RASi时要关注肾脏血流灌注,短期内灌注压下降过快,容易出现缺血或灌注压导致肌酐升高。应用ARB类药物干咳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当患者使用ACEI出现干咳不能耐受时可以换用ARB类药物。一旦出现高钾血症,需要结合出现高钾的病因,积极采取如给予钙剂拮抗钾离子的心脏毒性、应用葡萄糖联合胰岛素促进钾转移、给予静脉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以及利尿剂促进尿钾和肠道钾排泄的药物(如口服钾结合剂聚苯乙烯磺酸钙)等降钾措施,必要时可进行血液透析。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中心完成了一项关于“聚苯乙烯磺酸钙治疗CKD 3~5期非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共入组了107例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30 g/d)和低剂量组(15 g/d)。结果显示,治疗3 d后,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清钾水平分别下降0.75±0.43 mmol/L和0.68±0.46 mmol/L。在聚苯乙烯磺酸钙治疗7 d后,高剂量组患者血钾下降程度明显高于低剂量组(0.94±0.49 mmol/Lvs0.64±0.37 mmol/L,P=0.001),并且高剂量组患者的血钾达标率均高于低剂量组,3 d和7 d的达标率分别为70.6%和77.6%,降钾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聚苯乙烯磺酸钙治疗7 d,近80%患者血钾控制在5.0 mmol/L以下,且安全性高,不会对钠、磷或钙水平产生不良影响。
图1 两组血钾水平变化比较
期间,我们进一步对54例接受RASi治疗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仅50.5%的患者采用ACEI或ARB治疗,低剂量组(n=22)和高剂量组(n=32),采用聚苯乙烯磺酸钙治疗3 d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血清钾水平分别下降0.61±0.30 mmol/L和0.78±0.38 mmol/L(P=0.815);治疗7 d后,高剂量组患者血钾下降程度明显高于低剂量组(0.91±0.38 mmol/Lvs 0.64±0.26 mmol/L,P=0.04),并且高剂量组患者的血钾达标率高于低剂量组,3 d和7 d达标率分别为72.3%和75.9%。聚苯乙烯磺酸钙的降钾效应呈剂量依赖性,与主要研究结果一致。
注:CPS:聚苯乙烯磺酸钙
注:CPS:聚苯乙烯磺酸钙
综上,RASi虽具有延缓CKD进展的作用,是肾脏病的重要治疗药物,但因其具有引发高钾血症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聚苯乙烯磺酸钙干预治疗后,能有效地防止高钾血症发生,并且不停用RASi,保护受试者的长期应用。因此,聚苯乙烯磺酸钙可广泛用于非透析或联用RASi等合并高钾血症的CKD患者。
参考文献
[1]Eckardt KU,Coresh J,Devuyst O,Johnson RJ,et al.Evolving importance of kidney disease: from subspecialty to global health burden. Lancet.2013 Jul 13;382(9887):158-69)
[2]Wang L, et al. JAMA Intern Med.2023,183(4): 298-310.
[3]Sun L,Zou LX, Han YC,et al.Forecast of the incidence,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in Nanjing,China to the Year 2025[J].BMC Nephrol,2016,17(1): 60-68.
[4]KDIGO 2024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KDIGO.
[5]Fried LF,Emanuele N,Zhang JH,et al.Combined angiotensin inhibi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N Engl J Med.2013 Nov 14;369(20):1892-903.
[6]Hou FF,Xie D,Zhang X,et al.Renoprotection of Optimal Antiproteinuric Doses (ROAD)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benazepril and losartan in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J Am Soc Nephrol.2007 Jun;18(6):1889-98.
[7]Xia Wang,Dacheng Chen,Xia Song,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lcium polystyrene sulfonate in patients with hyperkalemia and stage 3—5 non-dialysis chronic kidney disease:a single-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2023,Vol.5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