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神药”PD-1新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最新发文
“抗癌神药”PD-1新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最新发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与化疗相结合已成为缺乏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然而,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对于预测治疗结果至关重要。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Journal for Immuno Therapy of Cancer》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血清代谢物N-(3-吲哚乙酰基)-L-丙氨酸在预测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效果中的潜在价值。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或其程序性细胞死配体-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缺乏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癌症(NSCLC)的治疗前景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尽管ICIs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只有有限的一部分患者(约20%)对免疫治疗有持续的积极反应,而有些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没有反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单一治疗相比,联合治疗可以通过增强免疫系统激活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
随着免疫疗法的进步,它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确定合适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治疗反应方面。目前,唯一经过验证的预测生物标志物是PD-L1,但其预测价值仍不确定。此外,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无驱动突变的IIIB-IV期NSCLC患者的标准做法,因此,必须全面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200名接受一线或二线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和50名接受一线化疗的患者。研究团队在治疗开始前收集所有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目的是识别和验证可以预测免疫疗法加化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发现,在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中,两种代谢物与治疗效果显著相关:N-(3-吲哚基)-L-丙氨酸和灭多威。在单变量分析中,较低水平的N-(3-吲哚基)-L-丙氨酸与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关(HR=0.59,95% CI,0.41至0.84,p=0.003)。在多变量分析中,这一相关性仍然显著(HR=0.60,95% CI,0.37-0.98,p=0.041)。
研究意义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血清代谢物N-(3-吲哚乙酰基)-L-丙氨酸在预测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效果中的潜在价值。与检测PD-L1表达相比,这一生物标志物具有更方便、更动态的特点,且似乎与PD-L1表达协同工作。这一发现为临床实践中预测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其结果仍需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此外,该研究结果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