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惊蛰时节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元稹《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惊蛰时节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天气转暖,春雷始鸣,蛰伏已久的动物开始苏醒,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时节的自然景象和农事活动,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译文及注释
冬至之后,阳气上升,刚到惊蛰,韶光显现,弥漫大地。
看那桃花,就像蜀锦,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
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
人们在春天里忙碌起来,耕种的景象遍布田野。
赏析
首联,一“初”字,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初,意味着春天的初次相见,带着期待与期盼,一切如纳兰容若所写的那句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刚刚好,一切都重新开始,一切又孕育新的希望。
颔联,桃花,鹰化为鸠,都属于惊蛰的三候现象。一候,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二候,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鸣者阳出上升,故鸣。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鹰化为鸠,生育之象也。
颈联,充满了生机与禅意。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
尾联,将视角转向人间,描绘人们在春天里忙碌的景象。人们在春天里忙碌起来,耕种的景象遍布田野。整首诗通过对惊蛰时节自然与人间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与人们的勤劳奋进,充满生活气息。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