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小朋友发脾气怎么办?了解原因并掌握应对方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小朋友发脾气怎么办?了解原因并掌握应对方法

引用
1
来源
1.
https://savethechildren.org.hk/article/%E5%B0%8F%E6%9C%8B%E5%8F%8B%E7%99%BC%E8%84%BE%E6%B0%A3%E5%A6%82%E4%BD%95%E8%99%95%E7%90%86/

在孩子的语言和情感调节能力尚未完全发展的阶段中,小朋友发脾气是一 种正常的情绪表达。家长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应对,既可以帮助小朋友学 会管理情绪,亦能维持和谐的亲子关系。本文将探讨如何处理小朋友发脾 气及理解小朋友成日发脾气原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正向的育儿建议, 提升小朋友社交情绪技能。

小朋友成日发脾气原因有哪些?

小朋友发脾气原因有很多,涵盖生理、心理与周遭环境等多重因素。家长 需要耐心理解小朋友成日发脾气的行 为,并帮助他们学会更健康的情绪 表达方式。以下为小朋友发脾气的主要原因:

1. 语言发展处于成长阶段

由于表达能力受限,小朋友难以清楚说出需求或感受,当他们感到被忽视 或无法被理解时,便容易出现小朋友发脾气的情况。例如,孩子想要某件 玩具,但无法清楚表达,结果以大哭或生气的方式表达情绪。

2. 情绪控制能力未成熟

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完全发展,容易因微小事情便感到失控、焦虑或挫 败,最终以大叫或发脾气来宣泄不快。这是小朋友处理负面感受的一种本 能反应。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会逐步提升。孩子 会掌握社交情绪技能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学习如何辨认不同 的情绪,以及了解这些情绪对自己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对情绪的掌控力。

3. 喜欢学习模仿

孩子会透过观察成人来学习行为模式。如果看到父母或其他成人生气、大 吵大闹,或常以发脾气解决问 题,他们也可能模仿这种表达情绪的方 式。

4. 环境变化引起的不安

当孩子面对新环境,例如转校、搬家或参加新的活动,由于对环境不熟悉 和缺乏安全感,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甚至焦虑,发脾气成为表达内心恐 惧与不适的方式。

小朋友发脾气与社会情感学习理论的关系

美国“美国学业与社会情绪学习协会”(CASEL)提出社交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中的五个核心领域,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全面的能力建设框架,鞏固他们 在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发展之余,亦可有效应用于小朋友成日发脾 气的管理和预防。社交情绪学习理论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促进小朋 友全面成长的指 标,分别涵蓋學術表現、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 应力等方面。社会情绪学习理论的五个核心领域包括:

1. 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

小朋友发脾气往往因为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或需求。通过培养小 朋友的自我意识,孩子能够更清楚地辨识自己的情绪,例如:“我感到生 气”或“我觉得被忽视”。

2.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当小朋友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容易以发脾气来表达不满。然而通过学 习自我管理,小朋友可以逐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或暂时 离开冷静下来。

3. 社会意识(Social Awareness)

小朋友发脾气原因有时源於他们未能理解他人感受或需求。家长可以培养 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处境。例如:如果孩子抢走 朋友的玩具,可以问:“如果你的玩具被抢走,你會怎麼想?”這樣可以 让孩子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减少冲突。

4. 人际关系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

缺乏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让小朋友用发脾气来处理与他人的矛盾。 教导孩子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能协助他们以正面方式处理人际纠纷。

5. 决策能力(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

小朋友可能因为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从而发脾气来引起关注或达成 目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评估不同行为的后果,例如告诉孩子“如果你把 玩具扔在地上,可能会坏掉,那你就不能再玩了。”并培养孩子做出负责 任的选择。

将社会情绪学习理论的五个核心领域运用于孩子管教方式,可以帮助小朋 友更全面地认识和学会调节情绪,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小朋友发脾气可以如何处理?

很多家长会问:“小朋友发脾气如何处理?”其实,小朋友发脾气是成长 过程中的自然现 象。首先,家长在面对小朋友发脾气时要保持冷静,先 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所牵动。我们可以通过“长颈鹿语言”来帮助孩子走出 情绪森林:

长颈鹿语言通常包含三个步骤:

  1. “看一看”:描述观察到的情况
    描述事情的客观事实,而不是将自己的诠释加诸到情况之上。家长可以让 子女描述发生什么事?他们见到什么?观察周遭的情景,例如看到什么事情正在发生。

  2. “想一想”:表达对情况的感受
    表达自己对情况的感受,而不是将感受假设为他人的意图。思考自己的感 受,包括对所见情景的感受。

  3. “讲一讲”:透过沟通来达成共识
    表达自己对情况的需要,而不是要求他人采取特定的行动或者改变自己的 看法。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例如讨论如何处理所见情景。

这三个步驟能够帮助人们以更加有效、尊重和建设性的方式进行沟通,從 而增进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透过这个流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周圍的 環境和彼此的感受,並更好地解決問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