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声乐艺术面临着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碰撞。民族唱法作为传统音乐的代表,凭借其丰富的情感表达,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俗唱法则以其生动直观的表现方式广泛传播,深受现代听众喜爱。尽管两者在音乐表现的层次与技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多样化的音乐创作需求下,二者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在声乐演唱中融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方法,旨在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摘 要: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声乐艺术面临着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碰撞。民族唱法作为传统音乐的代表,凭借其丰富的情感表达,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俗唱法则以其生动直观的表现方式广泛传播,深受现代听众喜爱。尽管两者在音乐表现的层次与技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多样化的音乐创作需求下,二者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在声乐演唱中融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方法,旨在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声乐演唱;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8-00-03
在当代音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中,声乐演唱逐渐展现出融合不同风格的趋势。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结合,正是这一趋势中的重要表现。民族唱法深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拥有独特的音色特征与情感表达方式,其唱法强调自然流畅的音域跨度,并注重地方特色。而通俗唱法则随着现代音乐的兴起,形成了更加紧凑且富有节奏感的演唱方式,聚焦于清晰的音高控制及直接传递情感上。两者在技术要求、音色呈现及情感表达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性恰恰为二者的融合提供创新的空间。因此,探究在声乐演唱中融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重要价值
(一)促进艺术风格融合,拓宽表现形式
从广义角度看,民族唱法通常指戏曲、曲艺、民歌和兼具上述风格的歌曲唱法的统称。从狭义的角度看,民族唱法一般指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和规律演唱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声乐作品的唱法。通俗唱法被人们称为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该唱法是演唱通俗歌曲时常用的演唱方式。两种风格的结合使得歌唱艺术得以摆脱单一化的束缚,跨越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创造出一种更加多元化的表达空间。民族唱法的深厚文化底蕴与通俗唱法的自由流畅结合,能够为歌曲的表现注入更为丰富的情感层次。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艺术表现能够借助跨界的方式,拓展艺术的边界,使得音乐的多样性在技术、情感以及风格上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性。民族唱法婉转细腻且韵味悠长,通俗唱法富有节奏感,二者的结合可以增加歌唱的层次感,让歌曲的内涵表现更加立体饱满。
(二)丰富音乐表现层次,增加表达力度
在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交融的过程中,民族唱法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通俗唱法的现代性相结合,可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既会延续传统的艺术特色,又能赋予声乐演唱新的生命力,使得歌唱技巧与情感表达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而是展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层面。传统民族唱法所追求的情感细腻,能够与通俗唱法注重节奏感的特点相互补充,使得歌唱表现在有深度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具备时代感。经过这种融合,歌唱者能够在技术上实现对两种风格的自然过渡,并演绎出更加复杂且富有层次的音响效果。这种跨界的融合,也会促使歌唱艺术在多样性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平衡,歌唱者不再单纯依赖于某一特定风格的固有框架,而是结合更自由的手法,在演唱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而在情感传递方面,民族唱法中的浓郁民族情感与通俗唱法的情感也会相互融合,可以使歌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种既具文化深度又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歌唱者的音色在融合中也可得到更加丰富的表现,既不失民族传统的庄重,又不乏通俗唱法的灵动[1]。
(三)增强文化认同,展现民族音乐魅力
在跨越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时,民族唱法所蕴含的历史感,可与通俗唱法的广泛普及性相结合,为文化认同注入新的生命力。歌唱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对文化深层次的传承。两种唱法的交融能够将民族的独特旋律和音色带入现代的音乐语境中,传递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既能得到尊重与延续,又能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找到新的话语权,而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经过通俗唱法的表现形式,也逐渐能够被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这种融合打破了文化隔阂,使得原本具有地域性的民族唱法,借助现代化的演绎方式,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平台。民族音乐的旋律和音色在更加通俗化的演唱方式中,能够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感知并理解,从而激发出观众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认同感。如此一来,传递文化不再是一种局限于特定群体的专属体验,而是经过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成为一种共享的情感体验。
二、在声乐演唱中融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方法
(一)精准把握发声技巧,融合两种唱法特色
人体发音离不开共鸣体这一发声器官,共鸣体是指将振源发出的微弱基音扩大的一种器官,而发声的大小会受共鸣体内壁的光滑程度、离振源的距离、空间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两种唱法在音质、发声方法以及气息运用上有显著差异,民族唱法强调胸腔共鸣与深沉的气息支撑,而通俗唱法则更多依赖于喉部的灵活性。要将这两种唱法的精髓融合,首先必须在发声的根本上进行调适,使其既能体现民族唱法的宽广音域与感情深度,又能保留通俗唱法直白的情感表达。民族唱法的发声强调气息的持久性,一般是腹部与胸腔的联合运作形成一种浑厚的音色,而这种声音的传递是经过自然的共鸣腔体实现的。与此相对,通俗唱法要求发声更加清晰且富有韵律感,强调语音表达的准确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歌唱的感染力[2]。
民族唱法在很多部位会采用混合声区唱法。所谓混合唱法,实际上就是在演唱中自然地使用真假声,这两者的切换非常自然、平滑,带给听众一种天籁之声的感觉。而通俗唱则不同,整个歌唱过程中主要以真音为主,只有在唱高音部时才会使用一些假声或者混合声,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举例来说,在演唱一首融合新疆民歌与流行音乐元素的歌曲时,歌唱者需要先保持民族唱法中宽广的音质,并在低音部分利用腹部与胸腔的共鸣,保持民族旋律的稳重感。然而,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又要求歌唱者快速转换到高音区域,同时要求音质清晰明亮,因此,则需要借鉴通俗唱法中的发声技巧。通过精细地灵活控制气息运转,歌唱者能够在高音部分既不失民族音乐的韵味,又具有通俗唱法的清晰度。歌曲的副歌部分要求歌唱者快速过渡到高音区,这时需要经过胸声与头声的切换来实现音质的平滑过渡。民族唱法的胸腔共鸣可以帮助歌唱者在低音部分保持浑厚的音色,但在进入高音区时,如果依然保持过于厚重的发声,就容易导致音质沉闷,影响歌曲的明亮感。
(二)结合情感表达,提升音乐的感染力
两种风格的情感传达方式有明显差异,民族唱法一般强调深邃且悠扬的情感流动,而通俗唱法更注重直接迅速地情感释放。要有效结合这两种唱法,歌唱者必须在演绎过程中灵活调动情感的展现方式,使情感表达在两者间能够流畅转换。民族唱法中的情感大多伴随着对传承历史文化的渗透,歌唱者可以借助悠长的音调与丰富的共鸣将情感深植在歌曲中。与此不同,通俗唱法则侧重于直接传递情感,更加注重节奏感与情绪的快速变化,而这种表现形式能够迅速引起听众的共鸣。在融合两者时,歌唱者在表达情感时需要依赖于音色的变化,同时还应考虑情绪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要求歌唱者能够在演绎过程中不断调整音色,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展现出多维度的情感波动。
具体的演唱过程中,调控声音便是关键。经过运用民族唱法的低音区域与通俗唱法的中高音段交替方式,演唱者可以在不同情感表达的高低起伏中找到自然过渡的方式。例如,在《茉莉花》这首传统民歌的改编版本中,原本的民族唱法展示了歌曲的悠扬与深情,而加入通俗唱法的技巧后,歌曲的情感层次得到极大丰富。在演绎时,歌唱者在“我把茉莉花献给你”的旋律中,借助民族唱法的细腻颤音与柔和的音色处理展现出朴素的情感。随后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当表达对理想爱情的期待时,歌唱者可自然地转入通俗唱法,以更为开放的胸怀与宽广的音域展现情感,从而逐渐增加整首歌曲的情感力度。这种情感的过渡中,既能增加演唱的丰富性,又能使得听众在不同的情感波动中与演唱者产生共鸣。在整首歌的表现中,民族唱法所带有的民族特色与深厚情感,经过结合通俗唱法的现代风格能够得到新的诠释,而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巧堆砌,是在情感表达的核心上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使得音乐的情感能够更加直观地传达给观众,同时也能在情绪的起伏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经过两种不同唱法的交织融合,歌唱者能够打破风格的单一性,使演唱的情感更加立体生动[3]。
(三)调整节奏,平衡传统韵律与现代节奏感
在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注重自然流动的节奏,并常伴随着自由节奏,给予歌唱者充分的空间去表达个人细腻的情感。但通俗唱法倾向于更为稳定、规范的节奏感,并借助现代音乐的节奏结构,使演唱更具流行性。二者之间的节奏调配,不单是结合技巧,更是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下音乐的节奏形式碰撞,从而展现出一种和谐与冲突并存的独特艺术效果。为在演唱中实现传统韵律与现代节奏的平衡,演唱者需要掌握两种唱法中各自节奏的特性。民族唱法中节奏的自由性,一般没有严格的节拍框架,演唱者可以更多依靠对歌曲情感的把握来调整节奏,而通俗唱法在节奏上强调规律性。因此,融合的关键在于理解这种节奏的对立统一:一方面需要保留民族唱法的韵律感,另一方面要注入通俗唱法中现代的节奏感,使两者能够在节奏上达到流畅而不失结构的统一。
在具体的演绎中,演唱者应根据不同情境和歌曲内容的需求,微调歌曲的节奏。对于较为古老或传统的民族歌曲,演唱者可以适当延缓节奏来凸显情感的深沉内敛;而在演绎通俗歌曲中,节奏则要保持紧凑,确保在传达歌词中不失流畅性。转换两种节奏的特性需要歌唱者在演唱时进行精细调控,但过于牵强的节奏过渡可能会导致演唱出现割裂感,反而削弱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小白船》这首民谣为例,该曲原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儿童歌曲,节奏上自由舒缓,表现出一种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若将其以通俗唱法演绎,歌唱者应在保持歌曲情感与旋律的同时,适当加入现代节奏的元素,如在节奏上加入轻微的摇摆感或是增加律动的强度,使歌曲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增添一些现代感。在演绎过程中,演唱者还可以调整音符与节拍之间的关系,同时注重掌控拍子的轻重与节奏点,以确保既能保留歌曲的情感厚度,又能增添通俗唱法中的流行感,避免传统与现代之间产生突兀感。经过这样节奏上的微妙调整,原本朴素的民歌可以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古典与现代的交织中展现出与时代共鸣的艺术效果[4]。
(四)融合音域演绎,兼顾高低音色的转换
在融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过程中,民族唱法注重以扩展音域来表现情感的波动,在其低音区的浑厚与高音区的明亮对比中,一般能够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张力。通俗唱法偏重于流畅的音色,在其中高音区的自然发声及气息的平衡上,能够更具现代感。因此,二者在音域的结合上需要精准调节,以便在传统与现代风格的交融中,既能表现音乐的层次感,又能确保声音的稳定性。在演唱中,歌唱者拓展音域需要考虑到声音的质感变化,避免在过渡时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对于较为宽广的音域,歌唱者可以借助逐步扩展的方式来提升歌曲的张力,在低音区域以民族唱法中的深沉低音展现音乐的沉稳感,而在高音区域则运用通俗唱法中的明亮高音实现情感的升华。
以《千年等一回》这首歌为例,歌唱者在低音区域可借助民族唱法的深情表达,将歌中的怀旧与哀愁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副歌部分,拓展音域能够使得歌曲的情感迅速得到升华,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与期待。同时,歌唱者可结合通俗唱法的高音处理,能够将情感的爆发与转折展现得更加生动。在过渡过程中,歌唱者要以控制气息的方式,实现从低音到高音的转换顺畅自然,既没有失去民族唱法中原有的深情,又能完美融合通俗唱法的现代气息。在演绎过程中,音域的过渡一般是情感表现的关键点。歌唱者可经过调节低音区域的厚重感与高音区域的明亮感,从而实现从柔情到激昂的情感表达,体现出不同音域的情感层次。例如,在低音区域借助深沉发声能够展现出对往事的回望,而增加高音则能够反映出对未来的期许,使这种音域的转换带有强烈的情感对比,让整首歌曲的情感更加丰富多元。在此过程中,变化音色亦在无形中提升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使得听众能够在旋律的起伏中感受到演唱者情感的深沉。经过运用细腻的音域与转换高低音,演唱者既能够在声音的范围上突破自我,又能在情感的表达上达到更高的层次。无论是低音的浑厚与高音的清亮,还是两者之间的过渡融合,都能为歌曲的演绎带来更为深刻的表现力,使得民族与通俗唱法的结合在音域上完美呈现出两种风格的独特魅力。
三、结束语
声乐演唱中的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体现出音乐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发展。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不是简单叠加两种唱法技巧,而是经过精细调控二者的声音、节奏、情感等层面,创造出一种具有时代感且富有表现力的新型演唱方式,其意义在于既能保留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又能够适应现代音乐的情感需求,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期待。未来,随着这种融合方式的不断深化,声乐演唱的边界将更加开放,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继平.中国传统京剧唱腔与民族唱法的音乐演绎研究——基于文化传承视角[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129-135.
[2]武致远.民族唱法演唱技巧与特色分析——以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选段《黄河里划桨船对船》为例[J].参花,2024,(19):92-94.
[3]王慧慧.民族唱法中融入流行歌曲演唱元素的思考[J].民族音乐,2024,(03):27-29.
[4]王兵.简述新时代背景下声乐演唱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发展路径[J].文化产业,2021,(19):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