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不够 打“增高针”来“救”?医生提醒:滥用后果严重
身高不够 打“增高针”来“救”?医生提醒:滥用后果严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普遍关注孩子的身高问题。补钙、吃营养品已经不能缓解家长们的焦虑,于是有的家长带着自认为“身材矮小”的孩子去打生长激素,也就是俗称的增高针。身高不够,真的可以打针来“救”吗?
聂女士的儿子今年11岁,身高142.5厘米。尽管平时胃口不错,运动量也不小,但是这两年在身高监测时,发现比同龄的孩子个头偏矮。聂女士有点焦虑,听说有人给孩子打增高针,她也动了心。可是却遭到了丈夫的反对。
与聂女士想法类似,浙江的姜先生也想给孩子打增高针。他女儿今年13岁,身高161厘米,按说这是很正常的身高,可是小姑娘的同学朋友普遍身高比较高,看着女儿在班里总是坐在前排,姜先生也是有些着急。
家长们说的生长激素针,医学上叫做生长激素替代治疗,是对生长激素缺乏人群进行的医疗手段,通过给这部分人群注射生长激素的方式,刺激骨骼生长,从而达到增高的目的,适应证范围内患儿,每年可以长高8到12厘米,所以也被称为“增高针”。
像聂女士的儿子、姜先生的女儿,他们的情况适合打增高针吗?会不会有副作用?带着疑问,他们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经过医生全面检查:
聂女士的儿子身高略低于同龄儿童,但是骨龄偏小,还有自然长高的空间。
姜先生的女儿出生时是早产儿,确实应该密切观察身高情况,但女儿身高161厘米,在正常范围,年龄13岁,骨骺线已经基本闭合。
两位青少年都不适合打“增高针”。
打“增高针”要符合适应证
专家介绍,“增高针”,也就是生长激素替代疗法,如果使用得当,确实可以有效改善孩子的身高,效果好的可以每年长高8到12厘米。那究竟什么人群可以使用呢?会不会有副作用?不符合条件的人群,如果打了增高针,又会有什么后果呢?
医生介绍,考虑使用增高针,首先有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是骨骺线没有闭合。男生16岁,女生14岁骨骺线就基本闭合了,在骨骺线闭合或接近闭合的情况下使用“增高针”,不仅起不到促生长作用,还可能会引起骨骼变粗变大。每个人骨骺线闭合时间不同,需要通过医生检查判断。
第二个前提条件是,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且每年增长少于5厘米。
如果孩子骨骼线还没有接近闭合,且身高在同龄同性别儿童中属于第十百分位以下,孩子需要继续检查,看是否符合打“增高针”的适应证。适应证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染色体异常、特纳综合征、SHOX基因缺陷、努南综合征、小胖威利综合征以及特发性矮小症等。患者经过系统检查,属于适应证范围,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生长激素替代疗法是安全有效的。但是也有一些人群,虽然身材矮小,却不能使用生长激素替代疗法,否则后果严重。
医生介绍:
虽然注射“增高针”本身不会导致肿瘤的发生,但是如果有潜在肿瘤风险,增高针会加速肿瘤的生长。
有代谢类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增高针也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家长不能揠苗助长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5.7厘米,女性平均身高为163.5厘米。一个人的身高70%取决于遗传,30%取决于后天因素。后天因素主要是指运动、营养、睡眠等。专家提醒,家长应该合理预期孩子的身高,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
虽然家长不用过于焦虑孩子的身高问题,但是也绝对不能忽视。医生介绍,有部分家长存在一个误区,总是用自己当年的发育年龄来判断孩子的发育年龄。即使孩子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家长还盲目乐观,以为还没到发育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发育期普遍提前,女孩8岁,男孩10岁就开始进入发育期。这时候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身体情况,定期测量。对于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低于5斤的儿童、生产过程中出现窒息等情况的儿童,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发育情况,必要时带孩子到医院内分泌科进行检查,以免错过孩子长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