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好转后仍需警惕:肾病患者需要注意的三大关键点
尿蛋白好转后仍需警惕:肾病患者需要注意的三大关键点
尿蛋白是预测尿毒症的最重要指标,也是肾病患者最需要重视的指标之一。但是,即使尿蛋白转阴,也不能掉以轻心。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为什么尿蛋白好转后仍可能发展为肾衰竭,并提供专业的预防建议。
尿蛋白是预测尿毒症的最重要指标,也是肾病患者最需要重视的指标之一。肾病专家经常提醒大家,最好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控制在0.3-0.5g以内更安全。
那是不是只要尿蛋白转阴,以后就肯定不会得尿毒症了呢?
不是。
为什么呢?
一时好≠一直好
尿蛋白不是一成不变的,病情以后还是很有可能出现变化。现在尿蛋白挺好的,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以后就一定是一直都好的。肾病需要患者“走一步,看一步”,终生随访。
一项针对145例0.5g以内尿蛋白的IgA肾病患者的研究显示,中位随访22年后,有27例(18.6%)患者肾功能出现了明显恶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超过50%),其中4例发展为尿毒症。
而之所以会这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患者没有进行长期的规律随访和监测。
很多肾病患者可能听说过类似的情况:“某某得肾病好了,后来突然得了尿毒症”。其实这并不是“突然”得了尿毒症,而是中间有病情变化但没有及时检查发现。
因此,建议所有肾病患者,即使现在病情已经达到平稳期,控制得很好,也别过于放松警惕。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的习惯。如果出现尿蛋白增多、血压升高、血肌酐异常波动等病情加重的提示,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早正规诊治早获益,晚了不一定
下图展示了KDIGO指南对肾病患者的危险分层。我们可以看到:CKD分期的早晚、尿蛋白的好坏不同,患者的尿毒症风险是不同的。
- CKD1-2期+尿蛋白非常好(正常)被划分为绿色,说明尿毒症风险低。
- 而如果CKD3b-4期,即使这部分尿蛋白正常,还是被划分到红色和橙色警报,说明这部分患者尿毒症风险很高。如果分期晚+尿蛋白差,2条都占那就自然不用说了,属于高危中的高危。
从危险分层我们可以看出,早期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提到正规诊治,需要强调的是,肾病的治疗有一套标准化、流程化的方案。不管是选择中医还是西医,首先需要接受肾病标准化诊治和管理方案。好的医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熟悉这一套标准流程,并应用它们来救治患者。
打个比方,一个患者出现蛋白尿,我们首先需要评估清楚患者尿蛋白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排除一过性、直立性蛋白尿的可能)、成分分析(尿蛋白来源),结合尿沉渣(尿中各种细胞形态)、肾功能、免疫指标等其他化验结果,以及评估肾活检的必要性,根据这些结果综合分析患者是否需要立即启动治疗,随访观察的频率。
在规范诊治的大前提下,再谨慎选择其他可能锦上添花的治疗方法是可以的。
其他伤肾因素
虽然尿蛋白是肾病进展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其他因素也不能忽视。比如血压、肾毒性药物和毒物、肥胖、血脂异常、贫血、酸中毒等并发症都会影响肾病进展。我们的目标是把能控制的指标都控制好,才能尽量实现长期稳定。
肾病患者和关注肾健康的朋友们,一起加油!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