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产能过剩:历史对话现实
详解产能过剩:历史对话现实
产能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详细分析了中国产能周期的演变轨迹,聚焦于当前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之道。
历史上的产能周期与产能过剩
产能周期往往滞后于经济周期,新增产能的投放可能恰逢需求的回落,从而造成经济中出现产能过剩。回顾历史,中国在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2015年走过了三轮朱格拉周期,最新一轮的朱格拉周期在2016年开启,2022年起或已进入下行阶段。
如何刻画产能周期?
库存周期属于经济周期中的短周期,往往以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同比增速表征,其历史运行基本稳定遵循3-4年的规律、且为月度数据,是宏观研究中观察到的重要周期。
经济中的中周期——产能周期(也称朱格拉周期)与设备投资活动相关联,其中包括多个库存周期。产能过剩的形成原理在于:投资决策略滞后于经济周期、产能的形成也需要过程(设备、厂房等固定资本形成需要一定时间),从而往往在经济下行期遭遇新产能集中上马,形成产能过剩。
结合GDP中的资本形成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来看,可以大致认为我国在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2015年走过了三轮朱格拉周期,最新一轮的朱格拉周期在2016年开启,2022年起或已进入下行阶段。
产能过剩最重要的判断指标是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通常定义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能的比例。当一个行业的整体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就意味着存在大量的闲置产能,该行业就处于整体产能过剩的状态。因此,产能利用率的衡量就成为界定和分析产能过剩的前提和基础。
产能过剩的判断指标
- 国家统计局调查产能利用率
- 央行5000户企业设备能力利用水平
- 固定资产周转率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
综合统计局公布的细分行业和上市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率:2023年下半年,中国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程度低于历史中枢水平。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装备制造业表现最弱,与高技术制造业的重合度较高。原材料行业产能利用程度也有不足,集中于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化工相关行业。消费制造行业中,无论是医药、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必需品,还是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皮革制鞋、纺织业等可选消费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利用不足。
本轮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特征
- 房地产和人口迎拐点,建筑原料与商品需求面临变局
- 产能投放叠加外需转弱,化工医药行业压力突出
- 绿色化浪潮推动,能源转型行业投资迅猛
- 海外产业链加速重构,半导体竞争白热化
产能过剩的化解之道
- 供给侧改革仍然有必要
- 鼓励创新和质量标准提升
- 畅通“外循环”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当下看,“量”与“价”的背离已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其根源便是产能过剩带来的价格下跌,企业增收而不增利。本文着眼于中国产能周期的历史轨迹,聚焦于当前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特征,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异同,探讨化解本轮产能过剩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