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甘肃丧葬文化:八个环节展现独特民俗传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甘肃丧葬文化:八个环节展现独特民俗传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95154.cn/2/334.html

甘肃的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和人文内涵。从老人临终到丧事结束,整个过程包含了多个重要的仪式环节,每个环节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义。

一、初终

当老人临终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要为老人剃头、沐浴并穿上寿衣。在董志塬及周围地区,缝制寿衣讲究用单数。老人即将咽气时,子女忌讳扶尸而哭,更不能让泪水滴落在遗体上。

此时,需要有子女亲属在大门外烧“引路钱”。老人初终后,需要将遗体从炕上或床上移至地上,通常使用门板或棺盖,头外脚内停放,并用公鸡绑在灵下守丧。两旁铺上麦草,孝子开始守灵。

二、讣告

遗体停放妥当后,子女需要分别告知亲友乡邻,女方向娘家报丧,男方向舅家报丧。入殓仪式是将遗体安置于棺木中的重要环节,又称为转板。入殓时,棺底除了铺褥子外,通常还会铺上大红色棉布,以保持遗体在安葬过程中的稳定。入殓一般在出殡前夜举行,此时忌讳吵闹和哭泣,讲究在夜深人静时完成。

三、成服

家属去世后,从报丧起,死者的儿子(俗称孝男)必须立即穿上重孝。其他亲属的孝服则可以稍后穿戴。孝男需要穿着用粗麻布制成的宽大孝袍,不缝边,不订扣,用同质布条挽结。头戴背部直拖到地上的“搭头”,用麻线系腰。布鞋要用白布缦裹,通常是第一个老人去世时缦裹一半,到第二位老人去世时,整鞋全部缦裹。服孝期间,凡孝子均需倒踏鞋,直到遗体埋葬。

孙子、孙女以下,只服“搭头”,缦鞋,不穿孝袍。其他五服内的亲属在服制上要求就更松一些。像外甥、外甥女、内侄等,仅戴孝帽即可。只有“请客”,服“双孝”(双层白布做成的孝帽)。

四、设祭

设祭是陈设祭品、祭奠死者的仪式,贯穿整个丧葬活动。首先是悬挂“吊子”,摆放纸活,有五供样、七星件、十样锦、靠山、辅山、排楼、碑楼等种种形式。下葬前一天午后布置灵堂,并向死者供奉各种献饭、献果,称“陈设”。西峰人在丧事祭奠活动中注重隆重而简朴,最多于出殡前夜行家祭便礼。

届时,请官、宾、经生(道士)、阴阳、唢呐(乐师),在孝子及亲戚中按亲属关系由远到近诵读祭文、念经超度亡灵。

五、打墓

在所有后事中,除了棺木寿衣多提前准备外,“打墓”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七八十年代以前,庆阳人多以土墓为主。墓砖用朱砂(或墨)书写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所生子女及配偶等内容。打墓一般必经在安葬的前一天完成。通常由孝子每顿亲自送饭。而且每餐必须有烟、酒。

六、出子

即出讣告、门告。就是以子孙名义将死者亡故日期、时辰等用白纸大字书写帖于门板上,置于大门外或路边,其目的在于告丧。出子时在已安放停当的门告前由全体孝子跪伏,阴阳先生诵读文告内容。

七、安葬

即出殡。甘肃习俗,一般在第3日上午下葬,也有5天、7天出殡下葬的,具体出殡时间由阴阳先生算定。起灵时,由长子将灵前多日的纸灰瓦盒对准棺头摔碎,谓“摔纸盆”(现也有将纸盆随葬的)。随之孝子扯纤恸苦,长孙持“引魂杆”于柩前而引,吊唁亲友随赴坟地。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墓地较远,人们始以车拉棺木出殡。

下葬后,送葬者均须铲土堆冢,将丧棒按家中人口辈分插成数排,坟前用胡基(土坯,近些年一律用砖)垒成小屋状。烧纸连同祭奠纸活及守灵铺草一并烧化。送葬人等必须依原路返回,子女每晚需上坟挂灯,一连七七四十九天。

八、待客

甘肃人的丧事大多为三日,最后下葬日方为正事。其余时间的来客一般均以饸饹面待之,第三日下葬时,多为两餐,早上吃饸饹面,称“喝汤”,下葬后备酒席相待,称“坐席”。席间,孝子要向来宾叩头敬酒致谢,所有来宾不能猜拳行令,嬉笑斗趣。

甘肃的丧葬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传统美德,也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