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粉虫:营养价值与养殖指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粉虫:营养价值与养殖指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sbike.cn/k/huangfenchong/

黄粉虫,又称面包虫,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昆虫,在世界各地均有养殖。其营养价值极高,不仅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丰富,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宠物饲料、食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本文将详细介绍黄粉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饲养方法等,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种独特的昆虫。

黄粉虫(学名:Tenebrio molitor),别名面包虫,属于鞘翅目、拟步甲科、粉甲属动物。原产于北美洲,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养殖。在中国各地也有广泛的养殖记录。其幼虫营养价值很高,不仅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丰富,还含有多种糖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酶及矿物质(如磷、铁、钾、钠、钙等)。除了作为宠物饲料外,经过加工后还可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成虫喜在夜间活动,爬行速度较快,不喜飞行。

黄粉虫形态特征

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表颜色会经历多次变化。刚孵化时呈白色,第一次蜕皮后变为黄褐色,之后每4-6天蜕皮一次。幼虫期共蜕皮6次,50日龄后体长可达2-3厘米时化蛹。在室温20-30℃的条件下,经过一周后蜕皮变为成虫。刚羽化的成虫翅呈白色且较薄,2天后变为褐色。成虫体长1.4-1.8厘米,扁平,黑褐色并带有金属光泽,头部为前口式。羽化初期,成虫的头、胸、足为淡棕色,鞘翅为乳白色,此时虫体较为稚嫩,不愿活动。4-5天后,颜色逐渐变深,鞘翅变硬。

黄粉虫生活习性

黄粉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过成虫、卵、幼虫、蛹四个阶段。幼虫具有群集性,幼虫和成虫之间存在大个体攻击小个体的行为,缺食时会相互残杀,幼虫有时也会咬伤蛹。因此,在人工饲养时需要将同龄的成虫、蛹、幼虫、卵分别筛出,放在各自的饲养箱中饲养。

黄粉虫饲养方法

蛹初为白色半透明,逐渐变为黄棕色,最终变硬。蛹的形态为头大尾小,头部已基本形成成虫的模样,两足向下紧贴胸部,腹侧呈齿状棱角。蛹不能爬行,只会摆动,不摄食,经过10天左右变为成虫。黄粉虫喜干燥环境,不喜湿,也不喜光,适宜在昏暗环境中生活。成虫遇强光照时会向黑暗处逃避,夜间活动更为活跃。其适应能力极强,可在5-39℃的温度范围内正常生长发育,在5℃以下进入冬眠,最适温度为25℃左右。食性杂,可食用五谷杂粮、糠麸、果皮、菜叶、羽毛、昆虫尸体以及各种农业废弃物。

黄粉虫雌雄分辨

雄性成虫有交接器,在交配时会伸出。雌性成虫有产卵管,产卵时会突出。幼虫刚孵出时呈乳白色,难以辨认性别,体长达到3毫米左右时呈圆筒形且表面光滑,4毫米后逐渐变为黄褐色。幼虫呈圆筒形,由13个节组成,各节连接处有黄褐色斑纹。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多次休眠和蜕皮(约3个月),刚蜕皮的幼虫呈白色透明,蜕皮8次后变成蛹。

黄粉虫繁殖方式

成虫羽化1周后便开始群体交尾产卵。卵为乳白色、椭圆形,卵壳薄而软,极易受损伤。初产卵表面带有黏液,常数粒黏成团,其表面粘有饲料形成饲料鞘,不易发现。卵产出1周后即可孵化为幼虫。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