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宋濂:开国第一文臣,71岁被朱元璋流放,教出3个徒弟闻名于后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宋濂:开国第一文臣,71岁被朱元璋流放,教出3个徒弟闻名于后世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IU6R1MA205566Z40.html

明朝洪武年间,有两个排名第一的“文臣”。其一是“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李善长,他被封为韩国公,被朱元璋称为大明朝的“萧何”,因此明朝开国之后,李善长是“文臣第一功”。其二是宋濂,宋濂是“浙东四先生”之一,也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更是《元史》的主要撰稿人。堪称一代文宗。因此,朱元璋曾亲口承认宋濂乃是大明开国以来“第一文臣”。

换句话说,论功劳,宋濂远不如李善长;但论做学问,宋濂若是第二,洪武年间无人敢称第一。

宋濂曾写过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劝学名文被广大中学生熟知,实际上,历史上的宋濂是一个认真而又悲情的人物,读懂了他,才能理解他写《送东阳马生序》时的心情。

元末早产儿的成长记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祖籍义乌)。

宋濂出生于耕读家庭,他的七世祖曾在南宋为官。元朝灭宋之后,他家族从义乌迁到金华,宋濂的父亲宋文昭也是读书人,不过家境已经将没落。

宋濂出生于元朝至大三年(1310年),他是个早产儿。根据《国朝献徵录》记载:

濂在姙仅七月,婴儿时若多疾……

意思是,宋濂之母陈氏怀孕仅7个月便生下了宋濂,因此宋濂小时候体弱多病,每次遇到风便会昏迷。幸亏他的母亲和祖母悉心照料,宋濂才得以成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宋濂小时候被祖父取名为宋寿,希望他能长寿。

宋濂大概6岁时,身体便逐渐恢复健康,而且极其聪明,史载:

甫六岁能读古文,书过其目辄成诵。诗歌有奇语,操笔立就,人异之所谓神童。

宋濂6岁便能读古文,而且记忆力超强,过目不忘,读完即能背诵。还能写出让人惊奇的诗词,人们都说他是神童。

当时乡里有个姓张的读书人曾对宋濂的父亲宋文昭说:“你这个孩子天资非凡,如果能让他拜在名师的座下,将来必然能成大器。”于是,宋濂被父亲先后送到吴莱、柳贯、黄溍等名师那里。宋濂学习非常刻苦,他冬天手指冻得不能弯曲,脚冻得没有知觉。但他焚膏继晷,始终没有中断学业。最终,宋濂“于学无所不通”,成为当时的名儒。

元顺帝时期,元朝征召宋濂入翰林院,宋濂不愿意入元为官,因此以父母老迈为由,没有接受元朝的召唤。后来,元朝几次派人请宋濂,宋濂干脆去当道士。实际上,他是以“道士”的身份作掩护,去著书做学问。

在这期间,宋濂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他被请入了东明书院(当时“东明精舍”)做先生。宋濂在这里用心教导前来求学的学子,他教导学子们要以儒家经典为根基,以《史记》《汉书》等为辅。他讲课时,常常座无虚席,很多学子不远百里来到书院,就是为了听宋濂讲学。

宋濂不仅学识渊博,为人诚恳,关怀子弟,而且他的生活极其简朴。他一日只食两餐,平时也就以素菜为食。因此书院里的学生们都非常尊重宋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里,他教出了许多出名的学生,包括“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孺。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宋濂这样的大儒,不管生活在哪个时代,都是传道授业的贤者。

可是,宋濂生在乱世,注定要被乱世所裹挟。比如,接下来他遇到了野心勃勃的朱元璋。

这个老师很敬业

元朝末年,百姓不堪苛政,各地爆发起义,天下大乱。淮西的朱元璋异军突起,他攻下南京之后,继续攻打浙东和皖南。到了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拿下睦州、婺州等地。

当时宋濂与刘基(刘伯温)、章溢、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朱元璋求贤若渴,便派人分别请四位先生到南京。

宋濂起初对朱元璋和他的义军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未接受邀请,他把家人送往诸暨勾无山以避战乱。到了第二年正月,朱元璋再一次邀请,宋濂也了解朱元璋并不是那种弑杀的义军领袖,因此答应先在婺州(朱元璋治下)的郡学里为学子们讲课。

至正二十年,宋濂和刘基等人来到南京,朱元璋特地建立了“礼贤馆”,让宋濂等人居住在其中。

《明史·宋濂传》记载了他和刘基的不同:

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

意思是,宋濂比刘伯温年长一岁,二者都是朱元璋从东南请来的名儒。刘伯温杂学渊源,在军中辅佐朱元璋。而宋濂儒学精湛,充当朱元璋的文学顾问。

最初,朱元璋任命宋濂为江南儒学提举,类似于学政,专门管理各地县学、府学等事务。到了十月,朱元璋请宋濂入府教授他的长子朱标,就这样,宋濂的“私人家教”生涯开始了。

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册封朱标为皇太子。宋濂也水涨船高,若无意外,他将成为将来的帝师。

当时,59岁的宋濂掌管翰林院,很多投机者想通过宋濂来谋取上位的机会,宋濂在自己家的大门上写上“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宋濂不收受贿赂,也不在太子身边举荐人才,拒绝了很多来客。然后,他只专注于教授太子为君之道,并不过多地参与政治。

宋濂在翰林院期间,做了两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件是主持编撰了《元史》,《元史》的编撰难度很大,因为元朝统治者是游牧民族,他们的很多事迹并未留下具体资料,而且信息较为分散,宋濂等人克服困难,最终成书,为中国史学作出重大贡献。

另一件是宋濂上书给朱元璋,改应天府府学为国子监,让各省举荐优秀的学生入国子监学习,为大明朝培养人才。宋濂和翰林院的一些大儒经常出入国子监为这些学子讲学、授业。当时宋濂已过花甲之年,但只要他站在讲台之上,都会精神灼烁,不知疲倦。

在国子监,宋濂遇到了一位家境贫寒的书生,这个书生姓马,是宋濂的金华老乡。为了鼓励马生能够坚持学业,宋濂写下了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在这篇文章中,宋濂讲述了他本人早年的求学经历,饱含辛酸和勉励之情。宋濂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两个是:

(一)宋濂当时家贫,买不起书,不得不向人借书抄录,冬天墨水结冰,手指冻得不能伸直,仍得快点抄完还给人家,因为如果过了期限,人家就不会再借书给他了。

(二)他拜师时,一个人背着书箱在寒风凛冽的山谷中行走,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都冻裂了,到学舍后,全身没有知觉,靠别人给他灌热水,捂在被子里很久才缓过来。

宋濂把明朝国子监的优越条件和自己当时的艰难困苦作比较,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不可辍学,文中言辞恳切,虽隔了600多年,仍能感受宋濂的拳拳爱惜之心。

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位“马生”的具体姓名,也不知道他后来到底有何成就,但是,他此生能遇到宋濂这样的恩师,已是大幸。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

宋濂之所以能得到学子们的爱戴,并非仅仅因为学识渊博,更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3个学生的具体释义

宋濂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有三个,分别是朱标、方孝孺、郑渊。

朱标是宋濂呕心沥血十余年教导出来的,他敦厚仁爱,尊敬大臣,爱护手足,是历史上公认的最优秀的太子之一。

方孝孺是宋濂早期的学生,宋濂教导他忠君之道。建文帝殉国后,方孝孺宁死不屈服于朱棣,以至于他血染丹青,靠忠义影响后人。

郑渊是浦江人,也是方孝孺早期在东明书院时的学生,他是著名的孝子。史载:

“性至孝。母疾,思食西瓜,既食而卒。后,每见瓜则泣,终生不食西瓜。人称贞孝处士”

意思是,郑渊对母亲至孝,母亲病重时,想吃西瓜,郑渊想办法买了西瓜,母亲吃完后就去世了。郑渊以后每见到西瓜便会哭泣,终生再不吃西瓜。

宋濂一生教授了很多学生,笔者之所以要着重说这三个人,是想表达:宋濂在朱标身上,重点教授的“仁”;在方孝孺身上,重点教授的是“忠”和“义”;在郑渊身上,重点教授的是“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