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草原春雷动 万物启新章】
【惊蛰|草原春雷动 万物启新章】
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气名称,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它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让我们一起走进惊蛰,感受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节气。
中/国/传/统/廿/四/节/气
惊蛰
斗指丁 太阳到达黄经345°
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气象变化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以及“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等等,这些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内蒙古大部虽然还处在冬季,但也会温暖许多。
春雷始鸣
内蒙古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近五年来,内蒙古的初雷时间通常集中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具体到呼和浩特,2024年3月11日,首府第一声“春雷”出现。据统计,呼和浩特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的初雷日为1959年3月20日,2024年的“春雷”同2021年的初雷日相同,均为近64年的最早“初雷日”记录,较常年偏早47天。此外,呼和浩特的平均初雷日为4月27日,2024年的初雷日比平均初雷日提前了一个多月。
物候现象
惊蛰三候
一候
桃始华
指桃花开始开放,山野上到处都是桃花的红色,李花的白色和菜花的黄色。这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大自然开始焕发生机。
二候
仓庚鸣
指黄鹂开始鸣叫。黄鹂是一种鸟类,它的鸣叫声清脆悦耳,常常在春天的清晨传来。此时,莺鸟开始啼鸣,燕子开始翩翩起舞,蝴蝶也开始忙碌活动。
三候
鹰化为鸠
指鹰变化为鸠,鹰指的是猛禽类鸟类,而鸠指的是布谷鸟。这一候表示春天的气候变化猛禽类鸟类开始转变为布谷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传统习俗
蒙鼓皮
1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打小人
2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吃梨
3
在人们的观念中,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俗话说:“冷惊蛰,暖春分”,仲春二月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起居养生
生活起居
惊蛰时期总的来说是明显变暖,所以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的侵袭。而生冷之物则应当少食,以免伤害脾胃。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期间天气变化较大,要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养生保健
中医认为,春季人体肝气旺,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所以惊蛰养生,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机能正常,以适应惊蛰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发生。
春季养肝是多方面的,要重视精神调养,应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还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以保持肝的健康。
文学意境
《惊蛰》
唐 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
宋 范成大
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
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
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
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