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近代上林湖越窑遗址影像和海外文献首度公开
宁波近代上林湖越窑遗址影像和海外文献首度公开
上林湖越窑遗址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瓷博物馆”,不仅是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始发地,也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皇室御用“秘色瓷”的唯一原产地,曾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近日,在2024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一场关于上林湖越窑秘色瓷文化国际传播史的研究成果研讨会在“秘色瓷都”慈溪召开,首次公开了一批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揭示了一段尘封近90年的考古发现史。
(徐伟明分享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在2024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近日,由慈溪越窑秘色瓷文化促进会、慈溪市外语协会联合主办、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协办的“近代上林湖越窑秘色瓷文化国际传播史研究成果研讨会”在“秘色瓷都”慈溪召开。青瓷文化遗产志愿者徐伟明分享了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2017年慈溪市为推进上林湖越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组建了一只青瓷文化遗产志愿者队伍,徐伟明报名成为1号志愿者。十余年来他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越窑秘色瓷文化的光影记录和海外文献收集整理,并在2018年获评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全国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个人提名奖。
(1937年《伦敦新闻画报》刊发普拉玛在上林湖考察的照片。通讯员供图)
2024年龙年正月初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徐伟明在查阅英文文献时发现了美国人普拉玛(James Marshall Plumer)于1935年7月在慈溪上林湖荷花芯窑址拍摄的系列照片以及发表在海外刊物上的上林湖越窑遗址报道文章,其中普拉玛本人在上林湖考察的照片系首次发现,一段尘封了近90年的上林湖考古历史被揭开。
普拉玛是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艺术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职于中国福州、上海等地海关,熟练掌握中文。1935年6月和7月,当时在上海海关工作的普拉玛相继考察了福建水吉建窑遗址和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拍摄照片并采集窑址瓷片标本运回美国研究,是第一个通过实地调查宣告发现建窑和越窑秘色瓷来源的西方学者。
(1937年《伦敦新闻画报》刊发普拉玛在上林湖考察的照片。通讯员供图)
根据普拉玛文章所记载,1935年春天,普拉玛从一个中国朋友那收到了3片绿釉瓷片礼物,他到杭州后打听到这些瓷片源自上林湖,在杭州时任之江大学校长美国人费佩德博士(Robert Ferris Fitch)和在余姚的传教士邓肯女士的协助下,普拉玛于1935年7月上旬来到了上林湖南岸开启田野调查,同行的是一位由邓肯女士推荐的本地人杨先生作向导并把当地的方言转换成国语(普通话)讲述给普拉玛。
1937年,已在密歇根大学任教的普拉玛先后在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美国《伊斯兰艺术》、日本《考古学会杂志》上发表了3篇上林湖越窑窑址专题文章,成为最早系统性地向世界介绍上林湖越窑秘色瓷遗址的海外学者,为中国越窑秘色瓷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积极贡献,他的文章激发了英国陶瓷学者白兰士敦、日本陶瓷学者小山富士夫等到上林湖越窑遗址实地考察与研究的兴趣。普拉玛的窑址考察报道为东西方陶瓷文化的交流架设了重要桥梁,使上林湖越窑遗址之成为全球文化遗产的宝贵组成部分,让世界加深了对上林湖秘色瓷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认知,在秘色瓷文化的国际传播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国际友人代表展示西方第一篇秘色瓷专题研究鉴赏文章。通讯员供图)
分享会上展示了由普拉玛拍摄的一批现存最早的上林湖荷花芯越窑窑址人物实景照片和已知最早的专题系列报道上林湖越窑遗址的英文报刊原文,其中标注有上林湖越窑遗址的英文地图。
研讨会上,青瓷文化传播国际友人代表、来自中东欧国家摩尔多瓦的Vitali展示了1929年美国发行的《东方艺术》(Eastern Art)杂志原版纸质文献,这本距今已95年的原版书十分珍贵,近代史上由英国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撰写的西方第一篇秘色瓷专题研究鉴赏文章《论秘色窑》(Some Notes on Pi-se Yao)就刊登其中。
(1937年《伦敦新闻画报》刊发的秘色瓷照片资料。通讯员供图)
二战期间,普拉玛与梁思成等中美学者合作创建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地图用于中美空军联合抗日作战行动,保护战区文物古迹免遭轰炸,普拉玛被盟军授予“古迹卫士”称号。2024年恰逢普拉玛诞辰125周年,这位20世纪美国杰出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专家,他用镜头语言和文字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以及他参与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又称“飞虎队”)抗日作战行动保护战区文物古迹免遭轰炸的事迹,成为中美一段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者和参与者。一段尘封了近90年的近代越窑秘色瓷考古发现史在慈溪重新发现并续写新篇,普拉玛的上林湖考古故事为青瓷文化国际传播史研究、海丝文化、宋韵文化、国际汉学、中美“飞虎队”情谊增添了生动实例。
专家学者表示,这些首次公开的历史照片和文献填补了上林湖越窑秘色瓷文化研究多个领域的空白,不仅具有珍贵的史学和文献价值,同时也丰富了宁波慈溪的“文化遗产”,为今后以瓷为媒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和跨学科研究传播秘色瓷文化、讲好宁波慈溪城市故事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