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光:如何理解“对等关税”,对投资有何启示?
杨博光:如何理解“对等关税”,对投资有何启示?
2025年2月14日,美国提出将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即要求美国与贸易伙伴彼此征收的关税税率相等。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不仅影响了国际贸易环境,也对各国的投资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对等关税"的征收方式、实行情况、反制措施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对等关税"的征收方式
2025年2月14日美国提出将对征收"对等关税",即让美国与贸易伙伴彼此征收的关税税率相等。其中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方面,则是对双方关税不平等的国家进行征收。另一方面则是对存在非关税壁垒的国家进行征收,例如日本规定了工业产品"规格"和安全标准、欧盟对飞机生产和出口的补贴和监管措施等,而倾向于以增值税的方式增收。以缴纳增值税的计算公式来看,“增值税 = 关税完税额X(1+关税税率)X增值税税率”,关税征收的对象仅为商品的价格,而增值税即对商品征收,又对关税部分进行征收,意味着若是采用增值税方式征收,产生的财政收入将高于关税收入,对于美国而言则是利于缩减财政赤字的方式。
"对等关税"的实行
由于"对等关税"相关细则与4月公布,意味着将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谈判和协商。就新政策方案公布后,印度总理莫迪前往美国进行协商,最后以印度采购美国能源的方式,去换取美国对印度减免加征关税的可能性提供,说明特朗普的在贸易上更多倾向于谈判,以降低财政赤字、降低贸易逆差作为目标,通过贸易的手段转嫁给贸易伙伴。
但并不排除未来会实施"对等关税"的政策。从美国前十大贸易逆差地区看,分别为中国、墨西哥、越南、爱尔兰、德国、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加拿大、印度。其中美国前十大进口的地区主要为墨西哥、中国、加拿大、德国、日本、越南、韩国、中国台湾、爱尔兰、印度。因此,美国若要修复贸易逆差,缩减进口或将从美国进口较多的地区入手。由于贸易加权平均关税税率加入贸易商品权重的因素,较简单平均计算方式更能反映一国的关税水平。以WTO的2024年《世界关税概况》公布2022年各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观察,美国贸易国前10大地区中,印度、韩国、巴西对美国关税税率较高。由于2025年2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了10%关税,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已高于中国对美国的关税,因此低于美国关税的有中国、日本、中国台湾,从关税的角度上看,该情况里或不在"对等关税"的征收范围内。结合美国贸易地区,未来"对等关税"的实施对象或为关税税率高于美国的印度、韩国、英国、欧盟地区、加拿大、墨西哥。
另外,从特朗普角度思考,若要缩小贸易逆差,除了以保护主义控制进口外,提振出口或为其另一选择。从美国出口地区看,加拿大、墨西哥、中国、荷兰、英国、日本、德国、韩国、巴西、新加坡为前十大出口地。其中对加拿大、墨西哥、中国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而特朗普倾向于加大对传统能源投入,未来加大钻进的投资,似乎预示着美国将加大能源出口。中国虽然为能源消耗大国,但是对美依赖度较低。回顾俄乌冲突时期,俄罗斯断供欧洲天然气,转而购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意味着美国能源出口的谈判之处或将落在欧洲地区。
被加征关税国家的反制措施的思考
2025年2月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的钢铁和铝分别加征25%、10%关税。由于美国钢铁进口前三大国家中墨西哥和加拿大位居一二,此时加征关税或将减少钢铁贸易,对于加拿大、墨西哥经济影响较大。尤其截至2024年12月加拿大和墨西哥对美国出口金额占各自出口总值的60%、83%,出口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因此墨西哥与加拿大均将采取反制措施。历史上,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的钢铁和铝加征关税并非第一次,2018年6月1日美国对其加征相同的关税税率,后续加拿大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2018年7月加拿大对包括橙汁、番茄酱、威士忌在内的大约125亿美元商品进行征收报复性关税。加拿大不对美国出口较多的机电产品进行反制,而选择橙汁、番茄酱等小商品进行制裁的主要原因为,橙汁主要产自于佛罗里达州,是特朗普的政治基地。番茄酱则针对的是宾夕法尼亚摇摆州的农业利益。反映出反制的措施更多针对执政党与执政人员的民意支持相关度高的产品。
另外,在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后,中国宣布了反制措施。包括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说明反制的重心在于能源与农业机械。对比中国对美国进口的商品中,机电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居多,但选择制裁农业机械的原因或在于,美国约翰迪尔、爱科集团、卡特彼勒为世界排名靠前的农机生产商,其总部分别在伊利诺依州、佐治亚州、特拉华州。其中佐治亚州、特拉华州均是美国大选的摇摆州,意味着若是对摇摆州产业进行打击,将增加选民对政府的压力,对执政者的政治压力增加。因此,结合加拿大对美国的反制措施,或对美国反制的方式将从摇摆州的产业、民生就业再到政权的压力逐步渗透。贸易的长链变短链的环境下,美国被制裁相关行业盈利与股价波动或将增加。
全球贸易的演绎思路与未来展望
回顾2018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双方互征关税后,同年10月三方达成了美墨加三国协议(USMCA),相比于此前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从加强区域合作,提供劳工标准的角度加以修订。一方面,美国保留对汽车进口加征25%关税的权利,若要实现汽车关税减免,则需满足要求产品中北美地区的零部件含量比例占75%,高于NAFTA的62.5%,且对乘用车制造使用的北美产钢铝原料比例做了相关的规定,意味着美国对汽车关税优惠的条件更加严苛。另一方面,USMCA协定下可以享受零关税汽车的零件,其40%-45%的部分中必须要由时薪16美元以上的工人生产。2018年墨西哥交通运输年平均时薪为2.73美元,加拿大与美国高于协定的工资要求,在墨西哥的生产厂商迁移至美国或加拿大进行生产,创造美国就业岗位的同时增加了资本支出,使之符合特朗普再制造中增加外部投资的目的。
因此,对于特朗普提出加征"对等关税"的方式,或许是特朗普以扩大外部对美投资为目的,以加征关税的为手段开启与贸易国之间的谈判。借鉴USMCA协定下部分汽车产业链向美国迁移的经验,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6170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860.5亿美元,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对半导体的需求高。后续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谈判重心或将围绕半导体产业角度进行。
总体而言,"对等关税"无论是从征收方式、征收的对象,似乎均遵循着"美国优先"的原则。缩小贸易赤字与财政赤字、扩大外部对美国的投资与美国再制造为特朗普关税政策频频出台的背后原因。美国的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或将持续,对全球资产的波动性将增加。尤其关税对美国内部通胀的潜在扰动,增加美联储决策的难度。更重要的是,既要扩大外部对美国的投资,并以强美元、高利率维持外部融资力量,更要缩减贸易赤字,刺激出口与缩减进口,唯有通过以美元指数权重中的非美货币升值的方式,降低美元的购买力来实现。对于投资而言,长期美元指数走弱,金融属性推动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将是穿越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较优选择。
本文内容来自网易新闻,作者杨博光(执业证号:S034061906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