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不识文章意,再读已是书中人”:《送东阳马生序》的当代启示
“初读不识文章意,再读已是书中人”:《送东阳马生序》的当代启示
"初读不识文章意,再读已是书中人。"创作于700多年前的古文《送东阳马生序》近日因描绘的奋斗精神和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引发网友共鸣。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一篇赠序。近日,这篇古文在社交平台上走红,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许多网友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对文章中描述的奋斗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宋濂的求学之路
《送东阳马生序》中,一代大儒宋濂讲述了他艰苦求学的亲身经历。宋濂出身于一个贫寒之家,小时候家里连温饱都难以保障,更别提拿钱去买书了。但宋濂自小又十分好学,为了读书,他就厚着脸皮去别人家借书来读;为了按时归还人家,他时常在寒冬腊月里抄书到深夜,连砚台结冰了也不肯停下。
因着宋濂的这份守信好学,当地很多藏书人家也愿意将书借给宋濂,他因此得以遍观群书。就这样一直到他加冠之后,宋濂又开始一个人外出求学,增长见识。当时他求学的地方离他家有百里之远。寒冬腊月,他只能穿着一袭单薄的衣裳,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深山峡谷中艰难行走。等到他走到学舍时,人早已冻得手足皲裂、四肢僵硬,好半天才能缓过劲来。
即便求学之路如此艰难,依旧没有熄灭宋濂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哪怕在学舍中遭到了老师的斥责,听到了同学对自己的嘲讽,宋濂也丝毫没有退缩。他总是会等到老师气消了再去请教,直到弄懂方才罢休。如此,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宋濂才凭着那份寒窗苦读勤且艰的意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后来还被任命为了太子老师。
读书改变命运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讲述了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展现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力量。宋濂出身贫寒,却凭借勤奋好学,最终成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而与他一起求学的同学中,不少是富家子弟,却因不务正业而泯然众人。
这个故事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正如网友所说:"你后悔过吗?儿时初读《送东阳马生序》只觉得晦涩难懂,直到跨越过人生不同的阶段、一道道坎,蓦然回首,才略懂其意,虽年幼家贫,但仍不知上进,再回首,已过而立之年,方知知识之重要,然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读书依然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正如黄国平的故事所证明的那样,即使出身贫寒,只要坚持读书,就有可能改变命运。而那些未能珍惜年少时光、考入好大学的人,往往会在未来的人生中留下遗憾。
因此,《送东阳马生序》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珍惜年少时的学习机会,用行动拥抱生活,不辜负自己的一生。正如文章所说:"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如果你还在悔恨少年时没有努力读书,不妨设想自己做回少年,再与宋濂促膝长谈,重新整备,把学到的人生经验用到此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义乌市上溪镇沿华村村口的宋濂塑像 图源:“金华旅游”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