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土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土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knowcat.cn/p/20241206/2099366.html

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植被变化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和气象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1982-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土高原植被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人类活动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研究背景与意义

植被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监测植被的时空变化,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程度,对确定合理的生态工程布局和适应性管理对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黄土高原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和水土保持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实施了一系列控制水土流失的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等,这些政策在改善植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变化特征,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数据和方法:

  • 遥感数据:使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发布的GIMMS NDVI 3g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083°×0.083°,时间跨度为1982-2015年。
  • 气象数据:来自国家气象局气象数据共享网,包括101个气象台站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温度数据。
  • 土地利用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空间分辨率为1 km×1 km。
  • 人口数据:1995-2010年全国人口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同样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趋势线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

研究结果与分析

时空变化特征

  • 时间变化:1982-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NDVI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NDVI增长明显加快。
  • 空间分布:植被格局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态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低值区则集中在西北部荒漠地区。


图2 黄土高原1982-2015年NDVI时间变化趋势

变化趋势分析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Sen趋势分析结合Mann-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

  • 大部分区域(87.90%)植被呈现增加趋势,其中71.20%的区域通过了95%的显着性检验。
  • 植被减少主要出现在经济发达区域,如省会城市和重工业区域。


图4 黄土高原NDVI Sen’s趋势变化(a)与Slope趋势变化(b)

趋势预测

基于Hurst指数分析发现:

  • 大部分区域(86.30%)呈现反持续性特征,表明未来植被可能面临退化风险。
  • 中部地区呈现持续性发展,未来植被有望继续改善。


图7 黄土高原NDVI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间的偏相关系数(a)、(c)与及其显着性(b)、(d)

气候因子影响分析

  • 降水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更为明显,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21,正相关的区域占84.51%。
  • 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NDVI与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14,正相关的区域占79.94%。

人类活动影响分析

通过残差分析发现:

  •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由消极转为积极,特别是2000年后趋势明显加快。
  • 大部分地区的NDVI残差呈现增长趋势(88.94%),主要集中在黄河灌溉区、陕北高原等退耕还林重点区域。


图9 NDVI残差变化趋势时间分布

讨论与结论

  • 土地利用变化:1980-2010年,耕地、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特别是2000年后,退耕还林政策效果显著。
  • 人口影响: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对植被产生双重影响。适度人口可以维持植被稳定,但过度集中会导致植被破坏。
  • 驱动因素分析:人类活动是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研究局限与展望

研究结果主要反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但由于数据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复杂地形区域可能存在较大误差。未来研究需要更准确的数据和详尽的实地调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