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布施却没有福德?达摩:明白这点,普通人也能放下执着
为何布施却没有福德?达摩:明白这点,普通人也能放下执着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以虔诚信佛著称。他一生护持佛法,倾尽国库修建寺庙、设立斋会、广度僧众。百姓们都称他为"菩萨皇帝",认为他的功德必定如同南岳衡山般高耸。然而,这位"护法帝王"却因为一句话,险些让佛门蒙尘。
有一天,梁武帝亲自接待了远道而来的达摩祖师。他满怀期待地向达摩询问:
"朕为佛法建造了无数寺庙,印经度僧,设斋供养,功德应当无量吧?"
达摩低头轻拂袈裟,淡然回答:"并无功德。"
达摩祖师画像
这一句话犹如一记闷雷,炸响在梁武帝的耳畔。皇帝一时间脸色骤变,他震惊地问道:"为何没有功德?朕耗尽财力,甚至以身作则修行,如此辛劳,难道都是徒劳?"
达摩抬起头,目光沉稳,缓缓说道:"陛下所行者,不过是有漏之福,非为无漏之功德。"
梁武帝愣住了。"有漏之福"与"无漏之功德"究竟有何不同?他压抑着内心的怒火,问道:"敢问祖师,何谓功德?"
达摩沉思片刻,答道:"功德之本,在于无分别心。若心中有分别、有执着,则虽行善事,不过是福德而非功德。"
梁武帝虽然暂时平息了怒火,但他对达摩的回答并不完全信服。他自问:"无分别心?我行善是为了让天下百姓安康,如何算是有分别心?难道救济众生还需要更多的条件?"
多年后,另一位禅宗祖师慧能也曾讲述过类似的道理。有一日,慧能对弟子们说道:"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弟子们不解,问他何为功,何为德。慧能答:"布施是为求福,不可将福变为功德。功德来源于清净心,非于外求。"
原来,功德与福德的区别,恰恰在于内心是否清净、无执。若布施的动机是为了得到回报、积累善果,哪怕是为了获得来世福报,都只能称为"福德",而非"功德"。
而真正的功德,需要远离一切功利心、分别心,以无求之心去修行,这才是真正的"见性之功"。
梁武帝礼佛图
梁武帝的困惑,直到今天,依然是许多人面对的难题。很多人认为,捐钱修庙、印经布施就是积累功德。然而,佛教经典却多次强调,这样的善行若怀有功利之心,只能称为福德。《金刚经》中有言: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这句话道破了布施的关键:如果一个人行善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财富,或者期望换取来世福报,这样的善行并不清净,仍带有"我执"。这种带有执着的布施,只能积累"有漏福德",而无法获得"无漏功德"。
而功德,则是一种超越名利得失的境界。正如慧能所说:"平等是德。"只有内心无执、无我、不分别彼此,布施才可能从福德转化为功德。
梁武帝的疑惑并非个例,实际上,它映射了许多修行者的心态。人们往往认为,只要做了善事,就能获得功德,哪怕心中带着一丝自我满足,或隐隐期待他人的赞美,也无妨。然而,佛法的教诲却告诉我们,这种布施的初衷,正是功德无法成就的最大障碍。
有一天,一位富商慕名来到达摩门前,双手奉上厚厚的金银。他恭敬地跪下,对达摩说:
"大师,我自幼家境优渥,但总觉得内心空虚。如今,我想捐出所有家财修建寺庙,以求来世富贵无忧。"
达摩看着富商,淡淡地问了一句:"你捐钱,是为众生,还是为自己?"
富商一愣:"当然是为了众生,也为了积累功德,让我的后世不再受苦。"
而达摩的一句话,便让富商惭愧万分。也让我们知道了究竟怎么布施,才能有无上的福德。达摩摇了摇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