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1g vs<0.3-0.5g,肾脏寿命可能相差50年
尿蛋白>1g vs<0.3-0.5g,肾脏寿命可能相差50年
尿蛋白是IgA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最新研究显示,尿蛋白水平在1g以上和控制在0.3-0.5g以下的患者,肾功能衰退速度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导致肾脏寿命相差50年。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一重要发现,并提供实用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1968年,法国医生首次发现并命名了IgA肾病。由于被医学界认识的时间较短,早期研究观察时间不足,导致人们误以为这是一种"良性、预后不错、不需要怎么管"的疾病。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IgA肾病患者被纳入长期研究,医学界发现许多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即使尿蛋白定量在1g以内的患者,终生肾衰竭的风险仍然较高。
近年来,医生对尿蛋白的控制目标变得越来越严格。从最初的"降到1g以内就行",到如今建议患者将尿蛋白控制在0.3-0.5g以内以获得更好的预后。那么,尿蛋白>1g或<0.3-0.5g对肾脏的影响,差别真的那么大吗?
最新研究数据揭示关键差异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的最新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答案。该研究随访了2003年—2023年间就诊的2141名IgA肾病患者,研究开始时,这些患者的基本情况如下:
- 性别:男女各占一半
- 中位年龄:34岁
- 中位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6g
-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80ml/min/1.73㎡
- 慢性肾脏病分期:CKD1-4期的人数比例依次为39%、28%、25%、6%
在用药方面:
- 91%的患者使用了普利/沙坦
- 43%的患者使用了激素
- 26%的患者使用了其他免疫抑制剂
- 27%的患者使用了羟氯喹
经过平均5.8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尿蛋白水平与肾功能衰退速度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具体数据如下:
- 尿蛋白<0.3g/天:平均年下降斜率为0.5ml/min/1.73㎡
- 尿蛋白0.3-0.5g/天:平均年下降斜率为0.8ml/min/1.73㎡
- 尿蛋白0.5-1.0g/天:平均年下降斜率为1.6ml/min/1.73㎡
- 尿蛋白>1.0g/天:平均年下降斜率为3.3ml/min/1.73㎡
肾脏寿命可能相差50年
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理解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假设某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60ml/min/1.73㎡,一般滤过率降低到10左右就需要开始透析。
- 对于尿蛋白定量在0.3-0.5g/天的患者,年下降斜率按照0.8计算,可以坚持(60-10)/0.8=62.5年,预期寿命内基本可以避免透析。
- 对于尿蛋白定量在1.0g/天以上的患者,年下降斜率按照3.3计算,只能坚持(60-10)/3.3=15年,很可能在10-20年内就需要开始透析。
这也就是说,尿蛋白控制得好与不好的患者,肾脏寿命可能相差50年!
积极控制尿蛋白的五大方法
要想延缓肾功能下降,延迟进入透析的时间,以下方法可以帮助降低尿蛋白:
- 遵医嘱坚持使用必要的降尿蛋白药物
RAS阻断剂(普利/沙坦)
格列净类
非奈利酮
安立生坦
羟氯喹
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
免疫抑制剂(如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新药耐赋康等
对于这些药物的使用,应根据个人情况与医生充分沟通。传统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加入适合的新药临床试验。
- 控制血压
- 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内,如果能耐受,120/70mmHg可能更佳。特别是收缩压(高压)的控制对肾脏影响更为显著。
- 少吃盐
- 盐摄入量对尿蛋白影响很大,逐步减少吃盐的量(包括盐、各种调味料以及加工食品中的盐等),对控制尿蛋白非常有帮助。
- 重视生活方式
- 合理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 肥胖者减轻体重
- 戒烟
- 保证充足睡眠
- 预防感染
- 积极防治感冒、扁桃体炎、胃肠炎、尿路感染、毛囊炎、智齿炎、肛周脓肿、妇科炎症等炎症,这些都可能影响尿蛋白水平。
除了上述建议,一个人的基因、血压达标情况、是否经常使用肾毒性药物或毒物、是否频繁感染、饮食管理、生活方式健康与否等因素,都会对肾功能衰退速度产生影响。肾友应该做到改变能改变的,做好能做的,其他则放宽心。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