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工程结束了淮河800年没有入海通道的历史
这项工程结束了淮河800年没有入海通道的历史
淮河,作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曾因黄河夺淮而造成中下游地区水流不畅,洪水泛滥。为解决这一千年难题,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应运而生。这项工程不仅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没有独立入海通道的历史,更在防洪减灾、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江苏省淮安市南郊,矗立着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淮安水上立交枢纽。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船舶南来北往,繁忙有序。这里不仅是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关键节点,更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淮安水利枢纽局部鸟瞰 图片源自新华社
淮河治理的百年历程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蜿蜒东流,全长约1000公里。由于“两头高,中间低”的特殊地形,加之历史上黄河夺淮,使得淮河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淮河成为国家重要的水利任务。在“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指导下,国家开始系统谋划全流域的统一规划和治理工作。
1991年,江淮地区发生特大洪水,苏北里下河地区损失惨重。为彻底解决淮河下游的洪水威胁,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建设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其中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被列为重中之重。
一期工程:提前完工,紧急启用
1999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工程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3.5公里,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工程采用“开挖深泓,泓滩结合”方案和“高低分排,清污分流”布局,开挖南北两条行洪河道,修建防洪大堤。
工程建设中采用了大规模机械化施工,实现了多项科技成果的突破。2003年6月,主体工程提前两年半完成,实现全线通水,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
2003 年 7 月,淮河入海水道首次启用行洪 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2003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刚刚完工6天的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紧急启用,历经33天连续行洪,成功下泄43.8亿立方米洪水入海,避免了洪泽湖周边滞洪区30万人转移,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
二期工程:全面提升防洪标准
尽管一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淮河洪水外排问题,但仍无法完全满足泄洪需求。为更好地保障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22年7月,总投资约438亿元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二期工程位于江苏淮安、盐城境内,主要是在一期工程已形成的河道范围内,通过挖宽挖深泓道、培高加固堤防、扩建控制枢纽,将设计行洪流量扩大到7000立方米每秒。工程建成后,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现状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同时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改善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的排涝条件。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盐城段张家河闸站主体工程完成 图片源自新华社
千里淮河,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不仅是一项防洪减灾工程,更是中国水利建设成就的缩影,展现了中国人民治理江河、造福民生的决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