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CBT)实证有效,完胜精神分析,但它也存在弊端
认知行为治疗(CBT)实证有效,完胜精神分析,但它也存在弊端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目前主流的心理咨询方法之一,尤其在国内精神医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然而,CBT并非万能钥匙,它在面对一些复杂心理问题时也存在局限性。本文将从CBT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行为治疗:从“理工直男”到科学依据
认知行为治疗(CB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行为治疗(BT)和认知治疗(CT)两个独立的分支。其中,行为治疗的创始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
约翰·华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华生最初学习过精神分析流派,但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过于玄乎且主观,难以准确定义。因此,他转而研究可测量、可观察的行为,创立了行为治疗(BT)。
华生最具代表性的实验是1920年的“小艾尔伯特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受试者“小艾尔伯特”只有11个月大。实验通过在小艾尔伯特触摸白鼠时制造震耳欲聋的声音,成功建立了他对白鼠的恐惧反应。这个实验展示了人类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
行为治疗基于各种科学实验,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等。其理论认为,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存在适应性和非适应性行为,通过专门的训练和行为引导可以消除不健康的行为。
然而,如果过度、不科学地使用行为治疗,其弊端也非常明显。行为治疗只关注个体的行为及表现,严重忽视了其情感与心理感受,容易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认知治疗:纠正认知的局限
认知治疗(CT)的创始人是阿伦·艾伦贝克。与华生一样,贝克也学过精神分析,但他更关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他发现抑郁症患者往往有负面的自我评价和对未来过分悲观的认知。
贝克,图片来源于网络
贝克认为,如果能改变这些患者的认知,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这发展成为认知治疗,其目的是找出个体的不理性、不良认知,并用规范、专业的方法进行调整。
认知治疗主要关注的不良认知包括“非此即彼”思维、“以偏概全”、“应该句式”等。这些认知扭曲如果能被纠正,就可以改善情绪和不良行为。
CBT的局限性:AI时代的挑战
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相互结合,发展出了第二代认知行为疗法(CBT)。CBT通过分析讨论、举例、验证等方法帮助来访者改变不良认知,同时结合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行为治疗技术。
然而,对于病情中重度的精神障碍患者来说,CBT的作用非常有限。患者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认知,出现“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的情况。
如今是AI时代,信息茧房已被打破,很多青少年患者见多识广、思维逻辑性很强。如果心理咨询师的水平不足,就很难获得这部分青少年患者的认可和信任,双方甚至可能陷入“诡辩”状态。
心理学教授贺岭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位复旦大学教授的孩子得了抑郁症,多次尝试自杀。贺教授尝试了1小时的认知治疗,但发现说服不了这孩子,反而快被这孩子说服了。最后,他建议给孩子养一只猫,希望这能缓解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CBT的局限性。
第三代CBT:正念疗法的进步与局限
上个世纪90年代,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兴起,包括正念认知治疗(MBCT)、接纳与承诺治疗(ACT)、正念减压训练(MBSR)、辩证行为疗法(DBT)等。这些疗法都与东方佛学密切相关,是基于正念发展而来的认知行为治疗。
此图为AI生成
正念疗法的核心不是改变,而是平和、耐心地观察,甚至不去管它,与之共存。已有科学研究证实,冥想可使大脑处于放松状态,产生内啡肽和大麻酚等,情绪变得平和,甚至有轻度愉悦的感觉。
辩证行为疗法(DBT)特别强调患者康复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和社会支持系统,认为必须进行家庭治疗,促进患者父母的改变,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
然而,第三代认知行为治疗也是在外显记忆层面处理精神心理问题的,还是无法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修复主要的病理性记忆,仍旧无法实现深入而高效。
总结与展望
虽然认知行为治疗(CBT)目前是一线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但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无法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修复主要的病理性记忆,解决精神心理问题还是不够高效。未来,CBT的发展方向可能需要在保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探索更深入的心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陆林主编
-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美]戴维·伯恩斯/著,李亚萍/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年
- 辩证行为疗法及其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陈胡丹等,四川精神卫生第29卷第5期,2016年
- 正念疗法——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熊韦锐等,医学与社会第24卷第1期,2011年
- 正念疗法对青少年焦虑、抑郁及适应障碍的改善效果,董莹盈等,201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