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逆腹式呼吸法:掌握这门核心技巧,让练习效果事半功倍
八段锦逆腹式呼吸法:掌握这门核心技巧,让练习效果事半功倍
在八段锦的每一个功法中,都包含了提气、定式、放松收回三个阶段。在提气时吸气,定式时憋气,收回时呼气。很多人会问,这些呼吸有没有讲究呢?这个问题很关键,八段锦的呼吸方式其实与平常的呼吸很不一样,强调的是逆腹式呼吸,这是练好八段锦必须掌握的敲门砖。如果没有这块敲门砖,你只能停留在保健操阶段。
什么是逆腹式呼吸?
简单地说,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呼气时腹部自然外鼓。生理学上又把它称为变容呼吸: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横膈肌随之收缩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横膈肌上升还原,使腹腔容积变大。
在古代,逆腹式呼吸法是养生家必修的核心内容之一。与普通呼吸相比,它具有两个鲜明的不同:一是在排出呼气的同时,又引导了内在气息,并将这内在的气息送到腹部;二是到达腹部的内在气息在那里被贮存起来而且越积越多。贮存内在气息就是贮存能量,腹部的内在气息贮存多了,会感到充实而有力量。
所以,逆腹式呼吸法在名称上是一种呼吸空气的“方式”,实质上则是内气的“呼吸(升降、鼓荡)”,借助于对呼气的操作,练习者可以有效地培育内在气息,以达到锻炼身心、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
逆腹式呼吸锻炼法
步骤一:盘坐,腰身挺直,但不可挺胸
初练时之所以选择盘坐,是因为坐着的时候重心较低,按传统医学理论解释,这有利于体内的气机下沉,气机即是体内能量运行的趋势。在盘坐的时候,双腿交错叠加,重心比平坐时更低,气机下沉的趋势也就更加明显。挺胸有碍于气机下沉,故不能挺胸。
步骤二:用鼻吸气,用口呼气
把腹部想象成一个球,一丝丝吸气,腹部一点点下凹,一丝丝放气,腹部一点点外鼓。开始练习时,有意识地在吸气时把腹部凹进去,呼气的时候把腹部鼓起来,日久则成自然。
呼吸要深长而缓慢。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左右。即深吸气35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610秒。腹部尽量做到鼓起缩回50~100次,
步骤三:进一步的练习是配合提肛
通过对腹部的练习,我们可以收缩自如的时候,再进行提肛的练习。把肛门想象成一个圆形的橡皮圈。一丝丝吸气,慢慢收腹,橡皮圈慢慢缩小到极致;慢慢呼气,感觉气息一丝丝从身体内游离出来,腹部慢慢隆起,橡皮圈慢慢放松。这样的练习开始在床上为好,熟悉了之后,在开会、等车、排队、看电视的时候,都可以练习。每次5~15分钟。做30分钟最好。
每日练习1~2次,坐式、卧式、走式皆可,练到微热微汗即可。呼吸过程中如有口津溢出,可徐徐下咽。身体好的人,屏息时间可延长,呼吸节奏尽量放慢加深。身体差的人,可以不屏息,但气要吸足。
为什么逆腹式呼吸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第一,我们平时的呼吸,膈肌是很少运动的,逆腹式呼吸使膈肌得到运动,这样胸廓就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肺下部少用的肺泡得以伸缩,让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从而改善心肺功能。
第二,氧气的更多摄入,也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尤其对肺炎、气管炎的患者来说,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第三,吸氧量加大,会让大脑用氧充足,对安神益智有很大好处。吸氧足,气血就活跃,有利于伤病加快复原,所以经常练此呼吸法,伤病的确是比一般人好得快!
第四,这个方法还可以改善腹部脏器的功能。腹部的一起一伏,使腹部的运动增强,腹部器官得到按摩,胃肠运动增快,胃病、肝胆疾病、便秘等不知不觉消失。
此外,最受益的是女性的盆腔。通过腹部内部气的按摩,加强血液的运行,使子宫肌瘤、痛经、子宫下垂,痔疮等无处生根。
最后,提醒一下,逆腹式呼吸重在培育内在的生命能量,而内在气息的培养过程比较缓慢,所以对于疾病的康复未必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故想要受益于逆腹式呼吸对于疾病的功效,切不可有急于求成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