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化血红蛋白,这5点要清楚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这5点要清楚
近3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血糖的控制在糖尿病代谢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主要指标。关于HbA1c,你真的了解吗?下文总结关于HbA1c常见的知识点,以飨读者。
HbA1c的优缺点
与传统的糖尿病诊断指标——血浆(清)葡萄糖相比,HbA1c具有生物学变异性小、不易受血糖波动的影响、无需空腹或特定时间取血、分析前的不稳定性小等特点[1]。虽然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但也存在不足,如不能反映即刻血糖水平,也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无法捕捉低血糖事件等[2,3]。
HbA1c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
HbA1c的形成与血葡萄糖浓度以及该浓度葡萄糖持续的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血糖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则HbA1c含量就越高,在总的血红蛋白中的占比也越多。通常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左右,因此,HbA1c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诊断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疗机构,可以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但是,在以下情况下,如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只能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糖尿病,不推荐采用HbA1c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HbA1c多久测一次?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建议血糖控制良好者每6个月测定1次HbA1c,血糖控制不佳或近期调整了治疗方案者3个月测定1次HbA1c。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3]指出对于HbA1c未达标的患者,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标后,可每6-12个月检测一次。
T2DM患者HbA1c的控制目标是多少?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为<7%[2]。《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3]指出制定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需考虑获益风险比,推荐根据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综合评估的结果和是否应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两项指标,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策略(表1)。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HbA1c结果?
影响HbA1c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理病理因素和检测方法因素[5]。HbA1c是血液中葡萄糖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的产物,引起血红蛋白数量与质量变化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能影响HbA1c测定。根据分析原理,异常血红蛋白、高血脂、黄疸等因素可对部分HbA1c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具体生理病理因素总结如下:
年龄
是影响HbA1c水平的独立因素,30岁以后,每增加10年,HbA1c水平增长0.1%。
种族和民族
是独立于血糖浓度影响HbA1c水平的因素。可能与种族间的一些生物学因素的不均一性等有关,如红细胞寿命的差异、血红蛋白糖基化水平的差异、红细胞跨膜葡萄糖浓度梯度等。
血红蛋白病
异常血红蛋白病是指血红蛋白一级分子结构异常,也称为血红蛋白变异体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变异体可引起红细胞寿命或者血红蛋白糖基化速率的改变,使HbA1c不能正确反映平均血糖水平。
贫血
包括缺铁性贫血(导致HbA1c水平升高,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溶血性贫血(导致HbA1c水平降低)和急性失血后贫血(可导致HbA1c水平偏低,应避免在急性失血后的2个月内检测HbA1c)。
慢性肾衰
肾病患者因频繁透析,其红细胞寿命受到影响,导致其HbA1c低于正常水平;还可因血液中尿素水平高增加了氨甲酰化血红蛋白形成,影响部分HbA1c检测方法的结果。
妊娠
妊娠早期(12周内)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多,造成红细胞代谢旺盛、寿命缩短、新生红细胞增多,可导致HbA1c水平下降。中期妊娠(13周~27周)和晚期妊娠(28周后)时HbA1c水平常升高。
药物
包括维生素C(是否会影响HbA1c水平,目前研究结论不一,常规剂量服用维生素C可能不会对HbA1c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利巴韦林和α干扰素(可引起可逆性溶血性贫血,导致HbA1c水平降低)、阿片类药物(可引起HbA1c假性升高,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和乙酰水杨酸盐(长期大剂量服用乙酰水杨酸盐会导致血红蛋白乙酰化,引起离子交换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结果偏高,亲和层析色谱法则不受影响)。
其他
如酗酒(长期酗酒会导致血红蛋白乙酰化,引起离子交换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结果偏高,亲和层析色谱法则不受影响)和铅中毒(可引起HbA1c假性升高,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本文原文来自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