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水稻种植现状及区域分布
2024中国水稻种植现状及区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黑龙江水稻优势产区集中。目前南方稻区约占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的94%,其中长江流域水稻面积已占中国的68.7%,北方稻作面积约占中国的13%。
稻谷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
近几年,受气候、市场、价格及种植成本提高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波动较大。从2020年以来,我国稻谷种植面积开始呈现下降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为4.45亿亩,同比下降1.6%。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及世界粮食危机逐渐显现,中国政府提出要严守耕地红线,使得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上升至4.51亿亩,2021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又回落至4.49亿亩,至2023年直线下降到4.34亿亩。
近年来,稻谷种植面积下降,总产量也随着面积和气候变化有所增减。2020年,我国稻谷产量2.12亿吨,同比上升1.1%;2021年全国稻谷产量2.13亿吨,增长0.5%,创下17年以来新高。2022及2023年,受面积、极端气候及价格影响,稻谷总产下滑严重,未来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及进出口贸易的调整,大米消费量将持续提高,稻谷产量将波动变化,向供求平衡的方向发展。
水稻种植区域分布
我国稻作区划即以自然生态环境、品种类型与栽培制度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划分为下列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
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南岭以南,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岛和台湾5省、自治区。
其中包括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稻作亚区和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本区≥l0℃积温5800—9300℃,水稻生产季节260365天,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
本区稻作面积居全国第二位,约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22%,品种以籼稻为主,山区也有粳稻分布。
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南岭以北和秦岭以南,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的中南部、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和四川9省、直辖市,以及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南部。其下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单、双季稻亚区、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和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本区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59%,其中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等地历来都是我国著名的稻米产区。
本区≥10℃的积温4500一6500℃,水稻生产季节210一260天,年降水量700—1600毫米。早稻品种多为常规籼稻或籼型杂交稻,中稻多为籼型杂交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为籼、粳型杂交稻或常规粳稻。
西南单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包括湖南省西部、贵州省大部、云南省中北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又划分为三个亚区:黔东湘西高原山区单、双季稻亚区、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和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本区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8%。
该区≥l0℃的积温2900—8000℃,日照数800-1500小时,水稻垂直分布带差异明显,低海拔地区为籼稻,高海拔地区为粳稻,中间地带为籼粳稻交错分布区。水稻生产季节180~260天,年降水量500—l400毫米。
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山西等省、直辖市及河南省北部、安徽省淮河以北、陕西省中北部、甘肃省兰州以东地区。其下划分为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和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3%。
本区≥l0℃的积温40005000℃,无霜期170230天,年降水量580—1000毫米,降水量年际间和季节间分配不均,冬、春季干旱,夏、秋季雨量集中。品种以粳稻为主。
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以南和长城以北,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其下划分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和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9%。
本区≥l0℃的积温2000~3700℃,年降水量350—1100毫米。稻作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品种类型为粳稻。
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山西省大部。其下划分为北疆盆地早熟亚区、南疆盆地中熟亚区和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1%。
本区≥10℃的积温20004500℃,无霜期100230天,年降水量50-600毫米,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光能资源丰富。主要种植早熟粳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