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年“奇才”张荫麟和他的《中国史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年“奇才”张荫麟和他的《中国史纲》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IT7Q9UEV0543AMOL.html

张荫麟,这位被誉为“奇才”的史学家,虽然英年早逝,但其著作《中国史纲》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位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家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张荫麟,字无字,号素痴,亦常以此作笔名。他1905年11月出生于广东东莞一个官宦之家,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次年,考入清华学堂中等科,于三年级肄业从事写作,半年后,其在《学衡》杂志第21期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史学家梁启超对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此文,在清华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梁启超本人亦非常赞赏。

1924年6月,张荫麟发表《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分析明清两代传入的西方学术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获得众多好评。

后来,张荫麟继续其在清华的学业,前后共7年时间。当时,他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等,并称清华“文学院四才子”。

张荫麟先后在《学衡》、《清华学报》、《东方杂志》、《燕京学报》、《文史杂志》、《国闻周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学术短文40多篇,深得当时史学界称赞。

1929年,张荫麟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第二年,以公费委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他在那里留学4年,修完应学课程。但未及期满,已获哲学博士学位,因此提前回国。

张荫麟1934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历史、哲学两系讲师。同时,兼北大历史、哲学课程。

1935年4月,他应民国教育部之约,编撰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上古篇)。此书虽为高中教材,但书中尽显其功力与学识——取精用宏,引人入胜。

贺麟先生对此书大加赞扬,称之为是张荫麟的“人格学问思想文章的最高表现和具体结晶”;赞其书“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理想,有简洁优美的文字,有淹博专精的学问,有透彻通达的思想与识见”,乃归入中国史学名著而不愧。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荫麟短期南下浙江大学讲学。后一度在清华、北大、南开合并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

1938年,张荫麟春赴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1939年初,被重庆军委会政治部邀请担任顾问。但他想对抗战有所实际贡献,不愿当只资清谈的顾问,于是不辞而别,再回联大授课。

1940年初,他转到浙江大学任教。同年,他的专著《中国史纲》(上古篇)由重庆青年书店出版。

张荫麟曾任国防设计委员会研究员、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主编。

1941年参与发起刊行《时代与思想》月刊,并创立“时代与思想社”。有些学生被当局迫捕迫害,他就挺身而出给予保护。

不久,他罹患肾炎,由于缺医少药,病情日重,1942年10月24日在遵义病逝,年仅37岁。

张荫麟比顾颉刚小12岁。但其很早就开始质疑顾的史学观点和方法。比如,对于顾颉刚研究《诗经》,提出东周以降,先有禹后有尧舜,张荫麟质疑说,《诗经》是文学,没必要一定要提尧舜禹;而且,《诗经》也不是总史,遗漏哪个人物都正常。顾颉刚从容大度,将张文章均收入自己的《古史辨》一书。其实,张荫麟并非不重视顾颉刚的成果。在《中国史纲》里,采用以殷商做开篇来讲述中国史。

1947年,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一书里,对张的《中国史纲》倍加推崇,认为此书在当时大量涌现的通史著作中,是“较近理想”的一部。

他评价《中国史纲》说:“张荫麟先生亦以极简洁的笔调,集合数人的力量,写一通俗的通史,不加脚注,不引原文,使有井水处,人人皆于史事。汉以前由张氏自撰”。他说,此书虽名《中国史纲》,但至“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戛然而断,这是因为“张氏英年早逝”。他对此表示无比惋惜。他表示,“甚盼”其他先生能本其书体例,完成其志愿。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的“自序”中说,“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过去的十年来可算是一新纪元中的一小段落:在这十年间,严格的考证的崇尚,科学的发掘的开始,湮没的旧文献的新发现,就研究范围的垦辟,比较材料的增加,和种种输入的史观的流播,使得司马迁和司马光的时代顿成过去,同时史界的新风气地结成了不少新的,虽然有一部分还是未成熟的成果”。

此书的第一章,题目是“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第一节,即论及“商代文化”。在以“商代文化”作为全书的开篇以后,作者返回头来,在第二节述及“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张荫麟说,这是因为,“严格的说,照现在所知,我国最初有文字记录的时代是商朝,略当于公元前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中叶。本书即以商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即以所知商朝的实况为鉴别这些传说的标准”。

张荫麟认为,商朝以前的历史,“关于夏朝,我们所知,远更模糊,例如夏朝已有没有文字?有没有铜器?其农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其政治组织与商的异同如何?这些问题都无法回答。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大要如下......”。而“我们若从夏朝再往上溯,则见历史的线索迷失于离奇的神话和理想化的传说中不可析辨了”。“但其中有一部分和后来历史的外表,颇有关系”,诸如尧舜“禅让”的故事以及启践帝位(一说益和启争位,为启所杀)等。而“一位值得提到的传说中重要人物”黄帝,“他所占故事中的时代虽在尧舜之先,他的仁德却似在尧舜之后,照传说的一种系谱(《史记.五帝本纪》),他是尧的高祖,舜的八世祖,禹的高祖(舜反比禹低三辈,这很奇怪)”如此等等。因此,商朝以前,是“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神话传说时代,与“我国最初有文字记录的时代是商朝"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

这里,他痛快地接受了顾颉刚的见解。

王焕鏞先生在《张君荫麟传》中说,张荫麟的中国通史研究工作,“及为史, 虽皆旧闻,独运以深湛之思,清新之笔,不以例证厕之,其体号严洁”。是“自任公(注:指梁启超)没,二十年来,无此作也”。

不少史学家认为,《中国史纲》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41年,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室首次石印《中国史纲》500册。1942年再版。

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出版,2001年又第二次印刷。国内各种版本骤多。王家苑在《中国史纲导读》中说,虽然这位三四十年代被誉为学界“奇才”,并颇负盛名的史学家张荫麟的名字,对今日大多数学人恐怕都感到陌生了,但这部“久违了”的书竟在三年内二次印刷,且购买者众,说明直到今天,此书仍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且拥有众多读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