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探析3000字论文
《三国演义》人物探析3000字论文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本文将从曹操、刘备、孙权、张飞和郭嘉等主要人物入手,深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
曹操:舍我其谁的气魄与自信
大家所公认的三国头号人物——曹操。从洛阳北部尉,到颍川之战时的骑都尉,从力抗袁绍大军的司空,司空,到赤壁气吞天下的丞相。其间贯穿始终的是那种舍我其谁的气魄与自信。身为六百石小官,棒杀权倾朝野的中常侍蹇硕亲叔,而后对自己生死完全置之度外,直斥朝纲败坏;面对随手杀人的恶魔董卓,他敢于侃侃而谈:“你以为洛阳便是整个天下么?”与其说是大义凛然,倒不如说是与生俱来的“天命在我”的气质,书中的曹操,惊才绝艳,用兵如神,敢于蔑视一切成规,他是要用自己的才能与气魄,开创崭新的天下,为此毫不退缩,在官渡与袁绍的死斗,便是这种完全革新的思想与旧门阀大族势力的最后决战。书中,初次遇到他的人无不被他的气质所震慑,荥阳战后,险些手刃曹操的董卓军猛将徐荣在董卓问起对曹操感觉如何时,只说了四个字——无法论述;江东小儿周瑜,在赤壁战时误以为曹操已死而燃起了夺取天下之志,而当知道他仍然在世时却震骇的双腿发软,甚至连起身的力量也没有。他却是完全快乐,自我的活着,也完全不掩饰自己的凶暴,狡诈,残忍,幼时,当街斩杀袭击自己的劫匪时,便大言:“负我者必受双倍报!”破邺城时与儿子争夺甄氏,残酷的诛杀董承一族,以法度诛戮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孔融,都是这种精神的延续成长。无愧于一代奸雄。
刘备:胸怀包容天下的男人
有了那样的曹操,就必然有那样的刘备。曹操是要用自己的才能驾驭,改变天下,以自己的能力来控制人才;可是相对的刘备,却是要用胸怀包容天下的男人。这里的刘备,摆脱了以往文学作品中一味宽仁,为天下而奋斗的“明主”形象,书中毫不隐讳的写出了他的野心与天真。在涿郡织席时,初遇义侠关羽时,关羽责问他的人生目的为何,他回答:“金钱 美色 权势 我皆好之,可我更想看到的是天下百姓皆展欢颜。”一句话折服了关羽,一段家喻户晓的传奇由此开始。野心,乱世男儿谁没有自己的野心呢?但是,能让自己的野心服从万民的利益,这,不就是俺心目中的刘备,心目中的真英雄么?书中的刘备,才能平平,没有高超的武功兵法,但是他拥有曹操永远也没有的东西——对人民发自内心的关爱。书中,因为无数次的失败,他也曾经几次迷失,为了自己的安逸,他也想过放弃天下,但是每次都能重新站立起来,在由许昌逃到徐州时,面对无数百姓的欢呼,刘备经过内心的挣扎,最后高呼:“从此我便不再与曹操同抱天下!”随之当众亲手斩杀车胄于马下,断绝了与曹操修好的可能。刘备这个人,是一个大皮囊,本身空空如也,却又能包容各种事物,而且有无数的豪杰志士,生民百姓都自愿的投到这个皮囊中,这个皮囊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呢?也许能能包容天下吧。就俺个人来说,无疑非常钦佩曹操的才能,但是乱世中如果要选择一位君主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刘备,或许只为自由与欢笑。曹操心中的“苍天”是自己;而刘备心中的“苍天”是百姓。和曹操一样,这是目前我看到的最好的刘备。
孙权:能安抚别人却永远无法使自己内心平静的人
孙权,是个很怪异的人,幼时常与猛兽为伴,熊虎鹰鹫都能在他身旁安然入眠;同样,他也有能力安抚人心中的暴戾不平。其兄数年横扫江东,而他则成功的安抚了兄长造成的怨恨,他最擅长的就是看透人甚至动物的内心世界,然而悲哀的是——他没有一个知己,无人能解答他心中的疑惑,他就是在压抑和彷徨中生活的人物。赤壁战前,他的一段独白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苍天已死了么?是即将死去或者仍然安泰?天下大乱责任是谁?天子?宦官?外戚?文武?天子是什么?董卓所立是不是正统?有没有也无所谓么?文台 伯符的“天命”是什么? 曹操的呢? 我呢?是那个承担天下的人么?国家,天下,历史,这些都是什么?……我决定与孟德一决雌雄!”——没有答案,这些都是没有答案的问题,而孙权却一直被这些问题折磨,最终,他选择了以战争解决问题。这就是孙权——一个能安抚别人却永远无法使自己内心平静的人。就个人来说,应该是个悲剧人物。
张飞:真正的侠者
这是书中真正的侠者,只为一腔热血而战,没有关乎天下大义的理想与信念,在忠诚信义之上,还有一种为了拯救目光所及的所有弱者,便是拼上性命也无所畏惧的勇气。因此,书中的张飞才会于长阪桥独挡曹操大军。使他展现出几乎凌驾吕布的威力的源泉,不是武者的荣辱之心,而是与生俱来的那种淳朴的浩然正气。不是所有人的梦想都能引导历史,可是或许这种毫不虚伪的淳朴善良,才是华夏人民精神最值得可贵之处。
郭嘉:最《三国志》的人物
这应该是个最《三国志》的人物,年少气盛,不拘小节,一心向霸业前进,除此无他,在战争中度过一生。突击乌丸时,知道自己马术不济,无法跟上队伍,因而在深夜大军休息时独自出发先行。缠绵病榻时仍然挂念着扫平南方的战略,甚至临死之前还在与曹操讨论如何创建理想的国家。轰轰烈烈的燃尽了自己一生的男儿形象。总之,我是比较喜欢的:
贾诩: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贾诩与长安乱
《三国演义》中贾诩的“出场仪式”就在长安之乱,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贾诩的出场,造就了轰轰烈烈的长安乱。是时董卓被杀,其部将李榷、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说:“董卓跋扈,都是因为这四人的帮助,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于是李榷准备散伙各自逃命。这时贾诩发话了:“你们搞什么名堂,你们这样弃军单行,一个亭长这样的小官带几个人就能把你们捉住,找死呀!不如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如果不能取胜,再逃也不迟呀。”这话说得关键呀,李榷等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于是结集人马,杀回长安,败吕布,杀王允,退马腾,诸侯莫敢谁何。这件事可成了贾诩一生最大的污点,历史学者也找得着人骂了:你贾诩坏呀,你这是“乱武”呀,好不容易才杀了一个董卓,被你一句话,却弄出几个董卓来了,“武士争端起于说士舌端”,太可怕了。“像你这种损国害民未必利己的点子都出的人,还是越少越好”。连史学态度严谨的裴松之也出来大骂一通:“传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人功难著,而乱源意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无恶既枭,田地始开,故始后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总之,你贾诩是罪大恶极。
贾诩冤啦,贾诩何罪之有,使天子蒙侮,百姓遭乱的可是李傕等人“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可没叫他们去胁迫皇上,谋害群臣和荼毒生灵呀。为什么要把李、郭的罪让贾诩来背呢?这件事其实恰恰体现了贾诩的智与义。贾诩的智当然也就是料事如神,李、郭攻长安获胜,贾诩为傕谋每每中款。这点大家没有争议,不管认为是“小聪明”,还是大智慧。至贾诩的义,大多数人都嗤之以鼻。其实,我们只要用历史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长安之乱,不难发现贾诩的良苦用心,贾诩只不过想用自己的“良,平之才”指导李傕等“奉朝廷以正天下。”
首先,李傕是贾诩之主,贾诩出此“下”策,是不想让自己的主子自投罗网遭诛,何况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董卓之乱,元凶是董卓、李、郭、樊四人,是为什么?董卓的其他党羽都赦免了。只有此四人罪大恶极吗?好比逃跑五十步与逃跑了一百步,就赦免五十步的,诛杀一百步的,或许贾诩也认为这是不公平的,而且李傕是自己的主子,身为下属怎能见死不救?这样有违忠义之道呀。所以,贾诩这样做实为忠义之举。
其次,贾诩的目的一是为李傕等全身而退,二是为了匡复国家,这样一举两得的主意,难道不应该出吗?我们试想,如果没有李、郭杀回长安,长安在吕布、王允的把持下能不乱吗?贾诩当然当然也知道吕布、王允不是真能辅佐天子的人,吕布的为人天下皆知,此等人当设法除之,王允也非能济世的相才,所以贾诩冀希李傕等人能除此恶,然后“奉朝廷以正天下”,或者说是“奉国家以征天下”意思就是说,如果事情成功了,就辅佐朝廷平定天下。跟这差不多的说法还有郭嘉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两句话也有差别。“奉国家”,就是匡复祖国,辅佐朝廷,是忠国,是一切为了国家利益;“奉天子”,是辅佐天子,或者说是是侍奉天子,是忠君,听天子的话,不跟天子造反;“征天下”(或“正天下”),是为朝廷出力,是做事;“令不臣”,是发号施令,是用权;前者重在为国为民,后者重在玩弄权术,不可同日而语。是呀,为什么只许别人奉天子以令不臣,“我们西北军将士也是朝廷命官,又不是反贼,我们也能拥戴大汉天子。”如果说贾诩此计为护主只是小忠小义,那么他叫李傕等“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则显示了他救国图强的大忠大义。
但事与愿违,李傕等人却不知悔改,如此无药可救的人,贾诩再是良医也无可奈何。李傕等人攻陷长安,胁天子,杀群臣,乱境扰民。那问题就出来了,帮助李傕这样的“小董卓”,是没有“知人之明”,是不智;使国家遭乱,天下蒙侮,是不忠。李傕等人实非善类,但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我们也希望他改过自新,回头是岸,何况李傕是贾诩的主子,所以贾诩对李傕抱有一丝希望也是人之常情,希望他能借董卓之鉴,扶国安民。但李傕等人是朽木不可雕,最终成了地道的“小董卓”,这样贾诩也无能为力了,也后悔了,但他没有逃避“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罪过虽在李、郭,可贾诩不能袖手旁观。那贾诩能做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一是行善,二是除恶。
贾诩所行的善,包括安百姓,保群臣,护天子。《三国演义》记叙了贾诩力谏李、郭安抚百姓,辅佐朝廷,并尽力保住一大批朝廷大臣。包括赵温、王伟、周忠、荣邵、皇甫郦等。“此等举动,比之李儒劝杀百姓大不相同,惜其党恶,至今受人唾骂。”甚至连孙权也耻笑曹操后来用贾诩之谋。对于朝廷天子,贾诩也一心忠诚,竭力维护。《三国志》裴松之注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傕等与诩议,迎天子置其营中。诩曰:“不可,胁天子,非义也。”傕不听,张绣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这件事出自于对贾诩不屑的裴松之注记,应当是真实的。贾诩绝不是小人,而是“义”士。此时的贾诩,不只是李傕的下属,而是辅国大臣,他的所作所为,不再是为了李、郭的利益,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天子、群臣和和黎民不受李、郭之间的内乱之苦,当“郭汜、樊稠与傕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诩以道理责之,颇受诩言。”
贾诩除恶就是削弱李傕,使他们最终走向败落。在李傕为非作歹,并召集羌人胡人,以御物宫人妇女诱之以为己用,皇帝想到了既忠义又智慧的贾诩。“使诩为之方计。诩乃密呼羌、胡大帅饮食之,许以封爵重宝,于是皆引去。傕由此衰弱。”《三国演义》记叙此事更加详尽,是由皇甫郦,贾诩合力完成。最终确如贾诩所料,李傕、郭汜等全部败亡。毛宗岗是这样评价贾诩的:“杨奉、贾诩始合而终离,是则独能补过者也,若郭阿多反复无常,与二人正自霄壤!”那么,贾诩所作所为是求自保与显达吗?不是,没人要杀贾诩,那何谈自保;那就是求显达了?也不是,李傕等受贾诩救命之恩,所以要封他的大官,贾诩说自己何德何能,“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其实正是因为贾诩忠义之德和知人识势之能,所以固辞不受。最后皇帝离开之时,要贾诩交还了印绶,可见他全不为名利所动,一心只为国家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