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医教你“看舌辨病”
科普|中医教你“看舌辨病”
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载了舌与内脏之间的关系,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与总结,舌诊逐渐成为中医诊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舌与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紧密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
健康的舌头应为:颜色淡红、质地润泽、活动自如,舌苔薄白而均匀,干湿适中。如果在以下特征上出现一些变化,则可能预示着健康问题甚至疾病。
看颜色
淡白舌。多见于气血两虚、阳气不足的患者,常伴有少苔或无苔。阳气不足,舌体就会变淡;贫血的患者也容易出现淡白舌。
红舌。一般表明身体实热或阴虚化热。若舌面上有红点或芒刺,则分别代表心火亢盛、胃肠热盛或肝胆火旺。
紫舌。多见于血液循环不畅的患者,如寒证、热证或瘀血证。舌头乌紫可能是高脂血症、肺心病等导致;癌症患者的舌头也可呈紫色,有厚厚的油腻感;靛蓝偏紫则提示有血管、胃肠道或哮喘问题。
黄舌。一般为食物着色引起,比如长期吸烟、喝茶和吃深颜色食物等。身体发热、肝脏和胆道器官疾病、胃肠道问题和糖尿病患者的舌头也可能是黄色的。
看舌苔
厚苔。可能提示病情由轻转重,或有肠胃积滞。若苔黄厚,多为内热或食积;苔白腻,多为湿痰过重。要是感冒或全身感染疾病,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被真菌感染,也可能出现厚苔。
燥苔。即苔面干燥无津,多见于高热、阴液亏耗、吐泻伤津的患者。
腻苔。表示湿浊蕴结,阳气被遏制。苔黄腻多为湿热;苔白腻多为寒湿。
滑苔。如果身体又容易疲劳、精神不济、有气无力等现象,表示身体处于各种功能下降、免疫力降低的状态。主虚证、寒证。还要注意舌头的大小和舌边缘的齿痕。
腐苔。要注意因为暴饮暴食引起的身体不适及感染症。腐苔多属热证,主食积、痰湿。
看形状
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边缘有齿痕,多为脾虚湿盛或阳气虚衰所致。若苔黄腻,可能伴有湿热。
胖淡舌。由于阳气虚弱、温煦推动的功能受到影响,水液的输布功能减弱,出现舌体胖大且颜色淡白的现象。胖淡舌是阳气虚弱、水湿潴留的表现。
瘦红舌。舌体偏瘦且红,多为阴虚火旺或缺乏营养的表现。
裂纹舌。舌面出现裂纹,多因精血亏虚或热盛伤津。突现裂纹可能提示浅表性胃炎或营养不良等,症状超过两周建议就医。
老舌。舌苔颜色黄白、灰黑,病多主实证、热证。老舌常见于正邪双方相持阶段,即病邪的气势很凶,但是机体本身的抵抗能力也很强。
嫩舌。多主虚证、寒证、湿证。内脏功能衰弱、营养代谢功能低下、机体抵抗能力或者体质虚弱的亚健康人群经常出现这种舌象。
需要注意的是,舌象的变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患者的全身症状、脉象等相互关联。舌诊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其有效性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技能。因此,看舌辨病是一项专业的诊断技能,自己看舌头时不要轻易对号入座,乱下诊断。若觉舌象异常,务必及时就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