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的胃息肉无害!但「这2种」隐藏癌化风险
9成的胃息肉无害!但「这2种」隐藏癌化风险
在胃镜检查中,不少人都会发现胃息肉。很多人担心胃息肉会癌变,其实90%的胃息肉都是良性的,只有两种类型的息肉需要特别关注。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胃息肉的分类、癌变风险及处理方法。
46岁男性因上腹胀痛、体重减轻到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发现除了胃炎外,还有一颗1.3厘米大的胃息肉,病理检查显示为"增生性息肉"。由于存在演变为胃癌的风险,医疗团队建议切除息肉。收治该病例的安南医院副院长许秉毅表示,大部分胃息肉都不需要切除,只有极少数可能癌化的息肉才需要处理。
胃息肉有3种,哪一种易癌化?
在台湾,胃息肉的发生率较低,约小于10%,很多患者都是在做胃镜时无意间发现的。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胃肠肝胆内科主治医师张锦权表示,绝大数胃息肉不会变成恶性肿瘤,所以大部分都不需要切除,只有极少数的息肉有癌变风险或是造成出血、胃阻塞问题,才需要将息肉切除掉。胃息肉临床上分为3种类型:
基底腺胃息肉
这是最常见的良性胃息肉,约占胃息肉的90%,通常小于1厘米,常出现在胃体和胃底部,变成胃癌的风险很低,可不切除。张锦权强调,此类型息肉好发于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氢离子泵抑制剂(PPI)和未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者,且只有服用强效制酸剂超过一年以上,才容易出现胃底腺息肉。
虽然基底腺胃息肉癌化的几率很低,但许秉毅仍提醒民众,若息肉大于1厘米或表面有糜烂、红肿、凹陷等,还是有癌化的风险,建议手术切除。
增生性胃息肉
增生性胃息肉是临床上第二常见的胃息肉,约占5-10%左右。张锦权说明指出,此类型息肉常出现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胃窦部合并慢性胃炎者、胃部分切除手术后引发的慢性炎症者。研究显示,增生性息肉常于幽门杆菌感染根除后减少或缩小。
许秉毅表示,这种类型的息肉大多属于良性息肉,通常小于2厘米,且黏膜表面易有糜烂,如果大小超过1厘米则易增加癌化的风险,原则上会建议切除。
腺瘤性胃息肉
约占良性胃息肉的1-2%左右,常发生在70岁以上患者。这类胃息肉多无任何症状,常出现在胃窦处或胃体和贲门处,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为胃肠道出血,和少部分因阻塞所造成的腹胀症状。
张锦权强调,腺瘤性胃息肉发生的原因包括幽门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或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另外,胃腺瘤性息肉临床上也被视为胃癌前的病变组织,有文献指出,约有40%的腺瘤性息肉内部含有恶性细胞;因此,若发现此类胃息肉,都应当给予切除处理和规律的每年胃镜检查,以防止之后癌化演变成胃癌。
胃检查有息肉,先确认“1”件事
一般而言,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密切关联,张锦权认为,患者应先确认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若有此菌感染应该要接受药物治疗。对于胃底腺息肉有部分成因和服用强效制酸剂有关,所以减少此类药物的服用(少于一年),胃息肉就会减少和缩小。
许秉毅提醒民众,当检查发现胃里有息肉时,当务之急为确认其类型,腺瘤性胃息肉及增生性胃息肉癌化风险较高,应与医师讨论合宜的处理方式,尽早将息肉去除。他指出,目前胃息肉切除术相当进步,可采取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