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而”字的用法及辨析方法
《劝学》中“而”字的用法及辨析方法
“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劝学》《师说》中的许多语句用了“而”,同学们学习这两篇课文时要注意体会这些“而”字所表现的语义关系。
学习任务
荀子《劝学》中用到“而”的各种连词用法,现归纳如下: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上述七种用法,涵盖了“而”字大多数连词用法,只要结合具体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来说比较容易辨别,但其中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常常容易混淆,不易辨别,在此结合一些例句谈谈其辨别的方法。
一、承接关系
这种用法,“而”字前所叙述的人、事、物是一个条件,“而”字后所叙述的人、事、物是由前面的条件而产生的结果,“而”可译为“就”“接着”“于是”“才”或不译。例如:
①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例句①,“而”前所叙述的人、事、物是产生后一句结果的条件,因而“而”可译为“就”“于是”。例句②,“而”前的动作,既是后一动作产生的条件,又是先发生的动作,因而有先后的时间关系,可译为“接着”。
二、修饰关系
根据“而”字前后是修饰、限制和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前者修饰、限制后面动作的情态,“而”可不译。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例句中的“面山”修饰“而”后面的动词“居”,表示动作的情态,“而”可不译。
2.前者修饰、限制后面动作所凭借的工具,“而”可不译。例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句中的“窥镜”修饰、限制“而”后面的动词“视”,是后面动作所凭借的工具,“而”可不译。
3.“而”前的叙述修饰、限制后面动作的情态,可译为“地”。例如: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例句中的“徐”修饰、限制“而”后面动词“察”的情形,这时“而”可译为“地”。
总之,表示承接关系的“而”,其作用是承接前后的意思,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或者前者叙述的事只完成一半,后者承接前者把事情补充完整;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前者修饰、限制后者,前者为“偏”,作修饰语,后者为“正”,作中心语。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句千古名言也告诉我们一个悖论: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少。世事变化发展,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口井里,蛙的天地是舒爽的,也许是一个桃花源般的存在。但如果以此坐井观天,以为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或许也是自欺欺人。如果这上天仅仅是蛙所看到的井口大小的那方上空,那么这般格局也只能让人一声叹息。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微观的事物,也许也可以有一个世界,但由于人类视野的局限,暂时只熟悉分子、原子、夸克;更微小的,人们还无法探索其斑斓的内部色彩、无穷无尽的内在奥秘。
浩浩星空,茫茫宇宙,地球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暗淡蓝点”,而人类又是地球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个人诚然弱小,但人类的伟大,在于知其然,更欲知其所以然,或许这也是人类数千年来一点一滴进步的源泉。
“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类代代相承,永不止息,人的高贵在于我们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地球这个暗淡蓝点,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探索未来世界的据点。数十年来,人类先后探索月球、火星……只要人类不灭,只要探索未来的精神不死,必将会知晓无穷无尽的未来,人类也必将成为宇宙存在最重要的一部分。
或许,不论人工智能是否万能,人类的问题都不会太少。璀璨星空下,“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知道的越少”,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也是人类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