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走在铁道线上的她们,都是95后!
夜里走在铁道线上的她们,都是95后!
春寒料峭,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夜间气温仍然很低。卓资山下,一队身着对比服的女工正沿着铁道线旁的便道前行。这群姑娘是集宁工务段卓资山东线路车间“95后”女子检查工区的职工,这个平均年龄25岁的女子班组,担负着京包铁路120.48公里正线、11组道岔、5条股道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病害观测任务。
深夜的山路漆黑一片,凭着姑娘们带着的头灯,隐约可以看见山路两侧覆满积雪,灯光偶尔晃过,惊动了夜间觅食的小动物。带队的是班长薛娇,她特意走在队伍最后,时不时和队员们搭句话,避免姑娘们害怕。
零时28分,作业队伍抵达通道门,薛娇组织点名和清点装备。零时45分,“天窗”命令下达,9名作业人员携带好作业工具进入线路,开始质检工作。刺骨的寒风顺着裤脚钻进衣服裹走仅有的温暖,刮在脸上又像刀子般割得生疼。刘晓宇推着轨道检测仪在钢轨上行进,检查线路水平、高低、方位。另外一名组员李鑫则在轨道外侧进行防护。轨道检测仪一报警,姑娘们便会停下来,用轨距尺进行人工核验,确认是否有偏差。
负责几何尺寸检查的是尹婕,夜间检查受视线与光线制约,白天一眼可以精准确定的病害,深夜却要跪趴在冰冷的钢轨上反复确认。遇到不便观察的地方,尹婕一边摘下手套用手触摸轨底,一边尽力把面罩撑开,仔细观察设备情况。3个小时“天窗”作业,至少需要弯腰200余次、跪趴100余次。巡检线路少不了磕磕碰碰,这群女工摔倒了,拍拍灰尘就走,手指蹭伤了,贴上创可贴继续干。
负责支距检查的黄蕊是2023年入路的新职工,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上线检查时,自己走了不到两公里就累得不行,小腿酸了好几天。“刚开始光顾着看路,根本顾不上检查,全靠娇姐帮忙查漏补缺。”而不到两个月时间,黄蕊再上线路,无论是螺栓脱落还是垫板脱出,她都能在走过的一瞬间发现。而且还练就了60厘米线路工步距,这是两根轨枕间的距离,作业时,线路工经常要在轨枕上行走,久而久之,便习惯性地一迈步就是60厘米。
她提到的娇姐,是女子检查工区班长薛娇。此时的薛娇,正拎着检修锤,边走边敲击钢轨扣件、螺栓,判断线路设备状态,防止设备有结构性病害。1995年出生的薛娇是“95后”女子检查工区的大姐,也是工区的第一位女工,她笑称自己提高了班组的平均年龄。作为班长,薛娇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对工友们要求严格。生活中,她承担着大姐的角色,对班组里每一个人都照顾有加。
3时45分,“天窗”作业结束。回到工区后,姑娘们不顾劳累,将当天检查出的问题逐条反馈整修,制定针对性整修方案,让线路工区可直接按照编制方案开展维修作业。
5时10分,姑娘们来到食堂,吃口热乎饭,然后回宿舍美美地睡一觉,这是她们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宿舍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她们的生活照,照片中的每一个女孩都青春靓丽充满活力。当这些年轻女孩穿上工装,就扛起了一份责任,奋斗在万里铁道线上,默默守护着铁路运输安全。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