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电磁波的频率与穿透、绕射能力的关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电磁波的频率与穿透、绕射能力的关系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covond.com/news/474.html

电磁波是以波动形式传播的电磁场。相同方向且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中传播的震荡粒子波,就是电磁波。

太阳光,就是电磁波的一种可见的辐射形态。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都是电磁波。它们的主要区别,就是频率不同。

电磁波的传播,不依赖于介质,就算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

水波、声波不是电磁波,而是机械波。需要实体介质,一个点上下运动,带动下一个点运动,形成了波。

基本概念

电磁波波长λ=c/f(c是光速,λ是波长,f是电磁波频率)

  • 频率越低,波长越长,绕射能力越强
  •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绕射能力越差

电磁波能量E=hv(E是能量,h是普朗克常数,v是频率)

  • 频率越高电磁波的能量就越强
  • 频率越低电磁波的能量就越弱
  1. 真空传输,能量没有损失。
  2. 频率越低则波段越长,分子原子不容易获取能量,所以更不容易丢失能量,具体表现就是绕射能力越强。
  3. 频率越高则波段越小,越接近分子原子半径,则更容易能量转移,具备穿透的能力就越强,但实际介质的导电性质,又导致频率高,能量在介质中损耗就大的情况。
  4. 空气环境中空气分子原子密度不够,因此更易于绕射,而不易于穿透
  5. 固体环境分子原子密度大,便于能量转移给分子原子,更多考虑的是穿透

想要了解穿透,需要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 固态介质,涉及导电系数/电阻率以及介质的分子大小
  • 理想导体是指电阻系数为0,比如超导体,是不具备穿透属性的。
  • 绝缘体是电阻系数为无穷大的介质,能量不被吸收,可以很好的穿透。
  • 现实环境中不存在理想导体和存粹绝缘体,穿透总是要涉及能量吸收损耗

所以能否穿透要考虑几个方面:

  1. 电磁波能量是否能转移到介质的分子原子
  2. 介质本身的导电性导致的能量损耗

当然还有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电磁波在很高的频率情况下,由于波长很小,可以利用介质的分子原子间的空隙穿过,比如X射线和r射线.

关于水/液体对电磁波影响

  • 任何无线电信号都会被水大量吸收, 除了一种:超长波。所以潜艇往往在后面拖着上千米的天线用超长波通信。
  • 水分子的谐振频率,水对2.4g信号的吸收要强于对其他频率。

这里是液态水的吸收光谱,只有可见光部分不怎么吸收,其他部分都是大量吸收的。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整个图片有个尖角,在蓝色和绿色部分,也就是说明蓝色和绿色频段的电磁波是最不容易被水吸收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海水是蓝色的!(因为不被吸收,被反射了,这样就能进入人眼了)

这是GHz的水吸收光谱,黑色的竖线是2.4GHz 所在的位置,维基百科是这么解释的:’Liquid water has a broad absorption spectrum in the microwave region, which has been explained in terms of changes in the hydrogen bond network giving rise to a broad, featureless, microwave spectrum.[24]The absorption (equivalent to dielectric loss) is used in microwave ovens to heat food that contains water molecules. A frequency of 2.45 GHz, wavelength 122 mm, is commonly used.

电磁波信号如何才能传播更远?

电磁波的传播,有以下几种机制:直射、反射、折射和衍射(绕射)。

衍射,指的是波(如光波)遇到障碍物时偏离原来直线传播的物理现象。也就是说,电磁波具备“绕开”障碍物的能力。波长越长(大于障碍物尺寸),波动性越明显,越容易发生衍射现象。

穿透步骤:

第 一步,是障碍物表面。

电磁波从空气到障碍物,需要感应出介质里面的电场和磁场。

电磁波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障碍物)的介电特性和介磁特性。

如果介质是理想导体,导电性能特别好,就不能产生电场,所有的电磁波都会反射回去。

对于非理想导体,电磁波在表面上分成折射和反射的两部分。两部分的比例跟波速、入射角有关,而波速又跟频率有关。

所以,经过介质表面时,电磁波信号就已经衰减掉一部分了。

第二步,电磁波折射的一部分终于进入介质内部。

大部分介质不是理想导体,而是绝缘体或者有不同电阻率值的导体。

介质分为均匀介质和不均匀介质。

电磁波在绝缘体中的传播较为顺畅。像玻璃,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绝缘体。

光线在玻璃中传播时,吸收率很低,所以玻璃看着就很透明。

还有典型的就是光纤。光在光纤中,可以传输几十公里。

绝缘体的种类很多,固体的如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液体的如各种天然矿物油、硅油、三氯联苯等;气体的如空气、二氧化碳、六氟化硫等。

当电磁波频率越高,则波长越短,波峰和波谷离得越近,介质某一点附近电场的差异就越大,相应电流就越大,所以损耗在介质里的能量就越多。

相同电阻率的导体中,频率越高的电磁波,衰减得就越快。

潜艇都是使用长波或超长波进行通信。频率很低,在水中的衰减会小。

电磁波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等于是在不同介质之间反复地发生折射、反射、衍射。传播的路径更加复杂,最终射出的方向也非常复杂。过长的路径,也会带来更大的衰减(损耗)。

典型的例子是墙面,不管是钢筋混凝土墙面,还是砖砌墙面,都是不均匀介质,电磁波传播过程中,就有不同程度的衰减。

第三步,从介质到空气,又是一波折射和反射。

频率越高的电磁波,穿透障碍物的能力越弱

为什么高能射线例如X射线频率那么高,穿透力却很强呢?

X射线除了频率高之外,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能量极强。X射线照在介质上时,仅一小部分被介质的原子“挡住”,大部分经由原子之间的缝隙“穿过”,从而表现出很强的穿透能力.

紫外线穿透性小常识

紫外线是位于日光高能区的不可见光线。依据紫外线自身波长的不同,主要将紫外线分为三个区域。即短波紫外线UVC、中波紫外线UVB和长波紫外线UVA。

长波紫外线(UVA):

又称为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

  • 长波紫外线A光,波长介于315~400纳米
  • 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料。
  • 可穿透至皮肤真皮层,破坏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导致皮肤晒黑。是出现皱纹及皮肤癌的主因。
  • 360nm波长的UVA紫外线符合昆虫类的趋光性反应曲线,可制作诱虫灯。
  • 300-420nm波长的UVA紫外线可用于矿石鉴定、舞台装饰、验钞等场所。

中波紫外线(UVB):

又称为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

  • 中波紫外线B光,波长介于280~315纳米,
  • 中等穿透力,它的波长较短的部分会被透明玻璃吸收
  • 日光中含有的中波紫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只有不足2%能到达地球表面
  • 对人体具有红斑作用,能促进体内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D的形成,但长期或过量照射会令皮肤晒黑,并引起红肿脱皮。
  • 紫外线保健灯、植物生长灯发出的就是使用特殊透紫玻璃(不透过254nm以下的光)和峰值在300nm附近的荧光粉制成。

短波紫外线(UVC):

  • 短波紫外线C光,波长介于100~280纳米
  • 穿透能力弱,无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料
  • 日光中含有的短波紫外线几乎被臭氧层完全吸收
  • 可被臭氧层所阻隔不会到达地球表面,较不会侵害人体肌肤
  • 短波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很大,短时间照射即可灼伤皮肤,长期或高强度照射还会造成皮肤癌。
  • 紫外线杀菌灯发出的就是UVC短波紫外线。杀菌原理是紫外线易被核蛋白吸收,使DNA的同一条螺旋体上相邻的碱基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干拢DNA的复制,导致细菌死亡或变异
  • 只能用于消毒物体表面及空气,亦可用于不耐热物品表面消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