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城乡养老保障差距明显,聚焦农民养老金问题?
为何城乡养老保障差距明显,聚焦农民养老金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中,城乡养老保障差距明显,特别是农民养老金问题,更是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问题的形成,是由多个深层次原因相互作用形成的。
历史背景与制度差异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起步早、覆盖面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始构建并不断完善。相比之下,针对农民的新农保,也就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直到2009年后才全面铺开,这中间差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这就是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更长时间去积累资金,制度也更为成熟;而农民的养老保险起步晚,积累自然也就相对不足。
制度设计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通常由单位和个人一起交钱,交多少跟工资直接挂钩,算出来的待遇复杂,但遵循“交得多、领得多,交得久、领得久”的原则。可农民参加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呢,主要靠个人缴费,档次选择低一些,领到的钱基本固定,跟交多少关系不大,所以保障力度没那么强。
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
城市经济活跃多样,大家挣得都比农村多,所以城里人有能力交更多的养老保险费。而农民收入低,往往只能选低档缴费,这样一来,到老了能领到的养老金自然有限。另外,很多农民兄弟姐妹进城打工,但因为工作不稳定、合同短等原因,很难一直参加城里的职工养老保险。回乡后,因为缴费年限不够,享受不到高待遇,这无疑让城乡养老保障的差距更大了。
社会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持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保体系的核心,政府给它大力的支持和不断的投入,政策经常调整,还跟物价、工资啥的挂钩,待遇不断提高。反观农民养老保险,在整个体系里位置偏,政策支持和财政投的钱少,待遇调整也不够完善,增长速度慢悠悠的。
财政补贴和基金运营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大,国家专业团队来管理,赚的钱相对多。而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小,投资的地方不多,赚的钱自然少,仅靠投资收益很难让养老金涨上去。
社会观念和参保意识
在农村,很多人还习惯靠子女养老,对现代养老保险制度了解不多,参保积极性不高,所以农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偏低。再加上农村教育水平和信息传播条件不如城市,农民对养老保险政策、自己的权益以及长远意义可能理解得不太准确,这也影响了积极参保和充分利用这个制度。
结语
城乡养老保障差距明显,特别是农民养老金问题,是历史、制度、经济、社保体系、观念等众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想缩小这个差距,得从改革制度、扶持经济、调整政策、加强教育宣传等方面同时下功夫,打造一个更公平、更普及、更持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这样,农民也能享受到更好的养老保障。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