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律师告诉你【肇事逃逸】的条件、罚则、法律刑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律师告诉你【肇事逃逸】的条件、罚则、法律刑责

引用
1
来源
1.
https://legalcool.lawyer/hit-and-run-in-car-accident/

在交通事故中,如果驾驶者没有及时停车处理或查看受害者伤势就离开现场,就可能构成肇事逃逸罪。这一行为在法律上有明确的界定和严厉的处罚。本文将详细介绍肇事逃逸罪的定义、构成条件、法律责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交通事故以避免肇事逃逸的指控。

1 肇事逃逸的定义

1.1 法律定义

"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车祸事故时,肇事者没有下车查看受害者伤情或留在现场处理,就立即离开的行为。其法律原文见于刑法第185-4条:"驾驶动力交通工具发生交通事故,致人伤害而逃逸者,处6个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于死或重伤而逃逸者,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1.2 构成条件

  1. 行为人必须驾驶动力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等。如果是"人力发动"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就不算。
  2. 事故的发生——即撞到人、车等酿成事故。需要注意的是,过去的法院判决为无论驾驶人是不是肇事方,就算毫无责任,也要处理好车祸现场再离开,否则也算肇事逃逸。现在经由大法官解释第777号创下新规则,表示如果发生车祸造成伤亡,但驾驶人毫无过失的话,直接离开也不构成肇事逃逸罪。然而,这样即使不构成肇事逃逸,也有违反《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62条》的可能。所以遇上交通事故的时候,最好是停下来协助处理,才不会莫名其妙摊上刑罚。
  3. 在事故中导致人员伤亡。无论轻伤、重伤、死亡都算。但如前所述,即使没有人受伤,在发生事故后没有下车处理,仍有违反《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62条》的可能。
  4. 明知已造成人员伤亡,但未下车处理察看,直接离开。根据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378号刑事判决,逃逸是指行为人意识到自己肇事致人死伤,但仍擅自离开肇事现场的行为。


2 肇事逃逸的法律责任

2.1 刑事责任

在过去,肇事逃逸罪的法定刑无论伤势轻重,法定刑期都在1年以上,但是从111年1月28日修法之后,汽、机车肇事逃逸刑责,依照程度不同分为2种:

  1. 肇事逃逸且造成他人受伤害的,将处以6个月以上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2. 肇事逃逸导致他人死亡或重伤的,将处以1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2.2 民事责任

肇逃大部分时候也都伴随着民事的损害赔偿责任。如医疗费、交通费、精神赔偿……等,每个案件的民事赔偿没有一个特定的总额,这里就不多做种类的介绍。

2.3 行政责任:《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62条》相关规范

  • 无人伤亡,但肇事人并未依照规定处置:处以人民币1000元到3000元的罚款,逃逸者将被吊扣驾照1至3个月。
  • 无人伤亡,但肇事人没有尽快将汽车位置标绘并移置路边,导致妨碍交通:处驾驶人人民币600元以上1800元以下罚款。
  • 肇事人导致人员伤亡,然而没有报警处理、没有采取救护措施、或是任意移动肇事汽车及现场痕迹证据:处人民币3000元以上9000元以下罚款。
  • 肇事人造成人员受伤并逃逸:吊销驾照。
  • 肇事人造成人员重伤或死亡,之后逃逸:吊销驾照,且不得再次考领。

3 如何处理交通事故以避免肇事逃逸?

发生交通事故时,正确处理交通事故对于避免肇事逃逸的指控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适当的行动步骤,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的法律惩罚,并确保受伤人员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以下针对几个情境,叙述发生类似情况时,分别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免受罚:

4 小结

肇事逃逸指在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行为,违反刑法及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可能面临6个月至7年的有期徒刑、吊销驾照及民事损害赔偿。

因此,正确处理交通事故绝对不能忽略!遇到肇事逃逸指控,应配合调查并寻求法律援助,总之,若不幸遇上,遵守法律、正确处理交通事故是避免肇事逃逸指控的关键,并确保公道与安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