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正确调理顺序,按这四步走!先舒肝、再健脾、后祛湿、补气血
脾胃正确调理顺序,按这四步走!先舒肝、再健脾、后祛湿、补气血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身体的很多“小毛病”,比如吃饭不香、总是腹胀、容易疲惫、手脚冰凉,其实都和脾胃有关。
脾胃不好,不仅影响食欲,还会让你气血不足、湿气重、精神差,甚至引发一系列慢性病。那么,脾胃问题到底该怎么调理?
中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先舒肝、再健脾、后祛湿、补气血。听起来简单,但这四步的顺序绝不能颠倒。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就像一座复杂的“生态园”,脾胃是其中的核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说得通俗点,脾胃好,身体就有活力;脾胃差,百病丛生。问题来了,为什么调理脾胃要先从“舒肝”开始,而不是直接去健脾?这就跟脾胃的“邻居”——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肝和脾胃是一对“欢喜冤家”。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简单来说,肝负责“调节情绪、疏通气机”,脾胃负责“消化吸收、运化食物”。
如果肝气郁结,情绪压抑不畅,就会“欺负”脾胃,导致它们罢工,食物消化不了,湿气堆积在体内,整个人就会觉得又累又沉,甚至还可能出现胃痛、反酸、口苦等症状。所以,调理脾胃的第一步,必须从舒肝入手,把肝气疏通了,脾胃才能安心干活。
那么,怎么舒肝呢?其实方法很简单:保持情绪畅达是核心。中医讲“怒伤肝”,如果经常生气,肝气郁结会越来越严重,死循环就此形成。
平时可以试试多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比如散步、听音乐、练瑜伽,甚至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帮助疏肝,比如按揉太冲穴(脚背大拇指与二脚趾之间的位置)。中药方面,疏肝解郁可以选择柴胡、玫瑰花、佛手等,泡水喝效果不错。
舒完肝,接下来就是健脾了。很多人以为,健脾就是多吃点补脾的食物,比如红枣、山药、薏米,这当然没错,但光靠“吃”是远远不够的。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如果体内湿气重,脾的工作效率会大打折扣。
湿气从哪来?无非就是吃得太油腻、甜食太多,或者长期贪凉,冷饮喝多了,脾胃的阳气受损,湿气就“趁虚而入”。所以,健脾的关键是给脾胃减负,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尤其是夏天,冰淇淋再好吃也要克制。
除了饮食调理,运动也是健脾的一大法宝。中医讲“脾主四肢”,适当的运动可以激活脾的功能,让它更好地为身体运化水谷精微。日常可以试试散步、快走、太极拳这些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30分钟,对脾胃的帮助非常大。
健完脾,为什么还要祛湿呢?因为大部分人的脾胃问题,根源就在于湿气。湿气重的人,通常会有以下几个表现:舌苔厚腻、整天觉得困倦、头发油腻、脸上长痘、手脚沉重、甚至容易腹泻。
如果这些症状你中了两三条,就说明湿气已经在体内“安营扎寨”了,不祛湿的话,脾胃功能再强,也还是会受到牵制。
祛湿的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薏米、红豆、茯苓、山药、冬瓜等。
这里要提醒一点,薏米性微寒,体质偏寒的人最好和红豆、陈皮一起煮,效果更好。除了喝祛湿汤,还可以试试拔火罐、艾灸,这些方法能有效改善湿气引起的不适。
最后一步是补气血。气血是人体的根本,气血充足,人就会精神饱满、面色红润,手脚温暖。如果气血不足,整个人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哪怕睡够了也总觉得累。这时候,脾胃的调理就进入了“收尾阶段”,通过补气血来让身体彻底恢复活力。
补气血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从饮食入手。中医里有很多补气血的经典食材,比如黄芪、党参、当归、桂圆、红枣、枸杞等。
这些食材可以单独泡水喝,也可以搭配煲汤,比如经典的“当归红枣鸡汤”,不仅味道好,还能快速补气血,特别适合女性朋友。
除了饮食,中医还提倡通过调节作息来养气血。熬夜是气血的“大敌”,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气血就会“透支”,脾胃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早睡早起是补气血的基础。此外,适当的中药调理,比如服用四物汤、八珍汤,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记得,任何中药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进补。
总结一下,脾胃的调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先舒肝、再健脾、后祛湿、补气血,这四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你总是胃口不好、容易疲劳,不妨按照这个顺序一步步调理,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身体状态有了明显改善。
最后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建议:
1.保持心情愉快,千万别让情绪伤了肝。
2.管住嘴,少吃生冷、油腻,脾胃才能轻松些。
3.每天动一动,运动是脾胃最好的“按摩师”。
4.注意湿气,勤通风、少贪凉,多喝祛湿汤。
5.按时作息,别熬夜,气血才能养得住。
健康从来不是靠补品堆出来的,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好习惯养出来的。脾胃调好了,身体自然就轻松了,整个人也会越来越有活力。